有人说,苏轼是史上最豁达的人!他有个绝技,就是自己哄自己。即便是在几近失明之际,他也会写“小作文”哄自己开心。
有人说,苏轼是史上最豁达的人!他有个绝技,就是自己哄自己。即便是在几近失明之际,他也会写“小作文”哄自己开心。
患眼疾竟几至失明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三黜,黄州(今湖北黄冈)无疑是最低谷。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仅肉体上经受了酷刑的折磨,精神上也饱受死亡的威胁。虽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但贬谪黄州,亦使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黄州的日子太难熬,苏轼病倒了,其中一个症状是“赤眼”,俗称红眼病。
古代书生常挑灯夜读,熏坏眼睛是大概率的事。苏轼眼睛不好,常在诗文中提起,如“眼昏烛暗细行斜”“病眼昏花困书檄”“近夜眼昏,不一不一”“夜寒,笔冻眼昏,不罪不罪”“今尚在,然眼昏,不能复运笔矣”……
不过,这些症状都不及他在黄州患赤眼时严重。在给好友陈朝请的信中,他说:“春夏以来,卧病几(将近)百日,今尚苦目疾。”在给好友蔡景繁的信中,他详细说了病因、病况:“近复以风毒攻右目,几至失明。”
都病到这地步了,他居然还有心情编笑话,写了一则《子瞻患赤眼》。
大意是说,苏轼(字子瞻)得了红眼病,有人说不能吃肉,他准备照做,可嘴巴不答应,嘴巴对眼睛说:“我是他的嘴,你是他的眼,你的待遇咋恁好,对我咋就这么刻薄?凭啥眼睛得病就不让嘴巴吃荤?”
苏轼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嘴巴就跟眼睛商量:“这样吧,我该吃吃该喝喝,你别干涉;等有一天我嗓子哑了,你眼睛想看啥就看啥,我决不拦着。”
这……怎么看都是在给自己吃肉找借口!
有人患眼疾,不好意思让人知道,苏轼对此却毫不避讳,甚至不止一次在给皇帝的奏状中贴字条,说自己“眼昏字大”“书字不谨”,都是因为患眼疾,请皇帝宽赦!
传谣言说苏轼已死
苏轼虽被贬黄州,但仍是知名人物,这年春天,一个多月不见他出门,黄州人都觉得很奇怪!
“好像听人说他病了?”“啥病要养这么久?”“恐怕病得不轻啊……”张三问问李四,王五再跟赵六说说,一传十,十传百,竟传成“苏轼病死了”。
苏轼的好朋友范景仁当时在许昌,有人把这个传闻带到许昌,告诉了范景仁。范景仁听后大哭,立马叫弟子派人带上钱去苏轼家吊唁。
一名弟子比较冷静,劝范景仁说:“传闻未必可靠,您不如先写封信证实一下。如果真是不幸……再去吊唁也不迟。”范景仁擦擦眼泪,立马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黄州,苏轼看了来信大笑不已!
为了让老朋友安心,苏轼赶紧回信解释:因春夏之间得了红眼病,杜门谢客,才有了病故的谣言;目前一切安好,还盖起了新房子,“池圃胜绝,朋旧子舍皆在”,人间之乐,莫过于此!在信的结尾,他还感慨道:“我平生所得到的诽谤诋毁,大体都是如此,早已见怪不怪了。”
谣言还传到京城,传进了皇宫。宋神宗听说后,立刻把尚书左丞蒲宗孟叫来,问咋回事。据说蒲宗孟跟苏轼是亲戚,但蒲宗孟也是才听到这个传闻,只能如实回答:“这几天外头都在传这事儿,但还不能确定是真是假。”宋神宗当时正要吃饭,听了这话,叹息再三道:“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啊!”说完筷子一搁,饭也不吃了,显然心情很不好。
后来,苏轼调离黄州去汝州,在给宋神宗的《汝州谢表》里写道:“(在黄州)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不知神宗皇帝看罢有没有心疼?
看不清就放过自己
苏轼因患眼疾,不仅写了许多诗文,还研究治疗方法。他发现“龙井水洗病眼有效”;患眼疾、目发昏的时候,还“数以热水洗之”,认为这样有助于康复。
有一次,张耒对苏轼说:“目忌点洗。目有病,当存之,齿有病,当劳之,不可同也。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
张耒的意思是说,曹参任齐国丞相,采用黄老之术,主张清净无为,减少政府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于是齐国大治;眼睛如果有病,也得这么“治”。苏轼觉得有道理,便记下《治眼齿》一则。
若要知行合一,那就放过自己!苏轼因为眼昏看不清,写不成小字,就连给皇帝写奏状都把字写得大大的,还贴个字条,厚着脸皮请皇帝莫怪他。回想一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不也是这么“治”眼睛的?“眼涩夜先卧”,早睡加晚起;“休看小字书”,不啃硬骨头……谁要是眼睛不舒服,不妨跟他俩学学!(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