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印证了龙在中华先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近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一期多语种文物讲解短视频上线。镜头前,洛阳外国语学校16岁的高一学生李书心,以流利德语生动阐释馆藏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奥秘。
“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印证了龙在中华先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近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一期多语种文物讲解短视频上线。镜头前,洛阳外国语学校16岁的高一学生李书心,以流利德语生动阐释馆藏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奥秘。
今年5月,该馆正式启动“Hi!二里头”多语种文物讲解系列短视频项目。为助力夏文化国际传播,馆方精选代表性重点文物,撰写专业中文讲解词,并联合洛阳外国语学校,组织外语特长生进行翻译。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将讲解词精准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这些学生不仅完成翻译,还亲自担任出镜讲解员,在博物馆展厅内,用所学外语向海内外观众讲述文物背后的夏文化故事。
“项目第一季计划制作6期短视频,目前已在‘二里头小夏’视频号及多个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发布3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文物+外语+青少年”的创新模式,既为海内外观众打开了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生动窗口,也为本土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语言才华、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平台。下一步,博物馆还将邀请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参与拍摄,通过短视频真实记录国际友人的现场观感与理解,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话,让中华早期文明瑰宝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焕发新的光彩。(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刘辰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