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季节到了。如今人们一说吃瓜,就会想到西瓜。在中国古代,瓜却未必指西瓜,咱就从源自汉代的成语“瓜田李下”说起。
吃瓜季节到了。如今人们一说吃瓜,就会想到西瓜。在中国古代,瓜却未必指西瓜,咱就从源自汉代的成语“瓜田李下”说起。
古乐府《君子行》(一说曹植作)中有这么四句诗:“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两句很有名,意思是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子,以免招惹无端的怀疑。由此提炼出成语“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还有一道考试题:在成语“瓜田李下”中,“瓜”和“李”分别指什么?四个选项分别是:黄瓜和李子、甜瓜和李子、西瓜和李子、冬瓜和李子。看来“李”指李子没争议,那这“瓜”是什么瓜?
选西瓜可就错了。对今人来说,西瓜土生土长不稀罕,一到夏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西瓜摊,但在南宋以前,连皇帝都不一定见过西瓜。
北宋著名类书《太平御览》里介绍了从古至宋的各种瓜,有木瓜、冬瓜、甘瓜、匏瓜,还有鸟瓜、狸头瓜、蜜筒瓜、挪帝瓜、龙蹄瓜、羊髓瓜……就是没西瓜。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介绍北宋东京的各种美食,也没提到西瓜。可见北宋的土地上不产西瓜。
我国文献关于西瓜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出自五代胡峤的《陷虏记》。据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五代时期,同州合阳县令胡峤入契丹,滞留七年,后逃归中原,在回忆录《陷虏记》中说他在北方吃过西瓜。
“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胡峤说,西瓜先传到回纥,后传入契丹。而他只是在北方吃过西瓜,并未将西瓜引种到中原——逃命回来的,哪儿顾得上!上面那道题,正确答案是甜瓜和李子。中原有西瓜,起码得到南宋,南宋范成大曾写:“(西瓜)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北宋宰相吕蒙正曾在伊水畔建噎瓜亭,以纪念他在伊水边拾瓜而食的辛酸往事。那个瓜可不是西瓜,八成也是甜瓜。(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