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孟津王铎故居,陈列着王铎的书法手迹、碑刻、拓片,犹如一个书法博物馆,浓缩了这位书法大家生前身后的荣耀。
洛阳孟津王铎故居,陈列着王铎的书法手迹、碑刻、拓片,犹如一个书法博物馆,浓缩了这位书法大家生前身后的荣耀。
身为明清鼎革之际的重臣,王铎曾备受封建礼教苛责,在“贰臣”的重压下痛苦挣扎。然而,命运的捉弄阻挡不了他在书坛发光发热。
王铎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书法家。当代书画家启功认为,王铎大胆创新,扭转了明末书坛的萎靡风气,化用元朝倪瓒的诗句赞扬王铎:“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神笔王铎,称雄书坛
洛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自古至今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书法家。王铎好古博学,自小热爱书法,13岁开始临习集字王羲之的《圣教序》,三年后“字字逼肖”,令人惊叹。
在古代,毛笔字写得好是科考重要加分项,但王铎习字显然不只为了金榜题名。他一生广泛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历代名家法帖,博采众长,法古入化。时人赞其笔力雄健,张弛有度,神韵洒脱,奇险独特,自成一家。
明朝末年,王铎与书画家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也有人将其与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并称为“明末三大家”。清末书画大师吴昌硕则认为,王铎的成就比其他书法家都高,“有明书法推第一”。
民间传说,王铎升任礼部尚书之际,皇帝要他写个“天下太平”的匾额,挂匾时却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字。皇帝正要责难,王铎提笔蘸墨掷向匾额,不偏不倚地点在“大”字下方。皇帝大赞“王爱卿真乃神笔也”,“神笔王铎”自此名扬天下。
可惜天意弄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明朝灭亡。不久后,清军入关,步步进逼,击溃了“李闯王”,也击溃了南明弘光小朝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王铎与数百名南明臣子一起归降清廷。
勒石刻帖,聊慰余生
在传统的儒家教谕中,不食周粟、杀身成仁乃臣子高尚人格。王铎为官数十年,清廉奉公,恪尽职守,只因改朝换代之际未能以死殉国,便被扣上了“贰臣”的帽子,一生名节毁于一旦。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王铎受困于封建道德枷锁,被强烈的愧疚感与负罪感所折磨,活得很颓废。他一再辞官归隐而不可得,反而被清廷任命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奉旨编修《明史》。
明末清初文人张镜心在《赠太保礼部尚书王文安公神道碑铭》中提到,王太保晨昏颠倒,醉生梦死,“居尝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肯服药”,自甘堕落,自我麻醉。
王铎本人亦曾作诗自述:“异哉人生六十不得意,胸中包藏五斗泪。负日凌云还自嗤,鼎鼐匡时心已碎。”入清后,他须臾未能忘记大明覆亡的痛楚,活得像行尸走肉。
在这种情形下,书法成了他寻求自我救赎的一根救命稻草。
王铎是书法全才,擅长各种字体,诗文书画皆有成就。降清后的他百无聊赖,却不忘勤勉习字,正如清代文人倪灿所言:“王觉斯写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天赋加勤奋,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王铎晚年的书法技艺炉火纯青,如入化境,尤其是其行草书,雄奇超迈,惊世骇俗,被誉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王铎直到去世前一个月还在临帖。临死前,他嘱咐子孙:“我一生别无所成,唯有书法一道小有收成。待我死后,可寻觅良工,将这些作品一一刻石,镶置于中室之壁,传留后世。倘子孙后代有衣食不足时,亦可拓卖字帖,以济温饱。”
次子王无咎遵其遗志,从其书法作品中遴选出79幅近2万字,请人刻石90块,镶嵌在老宅的墙壁上,这便是今日王铎故居所存的《拟山园帖》。
除了《拟山园帖》,王铎传世的书法精品还有《琅华馆帖》《论诗文歌》等。
《琅华馆帖》是《拟山园帖》的姊妹篇。1958年,人们在洛宁县新寨村张鼎延旧宅遗址掘土盖房时,无意中发现地下有一个砖砌方池,里面整齐地排列着12方汉白玉石,这便是《琅华馆帖》碑刻。
张鼎延是王铎的儿女亲家,老家在永宁县(今洛宁县)。他与王铎同朝为官,同在改朝换代的夹缝中求生,惺惺相惜,私交甚笃。王铎曾将女儿许给张鼎延之子为妻。
虽然王铎的女儿未嫁先夭,但他和张鼎延一辈子都是铁哥们儿。王铎落难时几近绝粮,多亏亲家接济。张鼎延曾助王铎将其部分书法精品勒石刻帖,并为之作跋,珍藏在故乡的琅华馆别墅。
如今,琅华馆别墅只余地基,《琅华馆帖》却躲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碑面如新,字迹清晰。
重见天日,名扬四海
20世纪中期,王铎的墨宝重见天日时,并未得到本地人的足够重视。历史跟人开了一个玩笑:当时最珍视王铎书法的,竟是日本人。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有一个名叫村上三岛的日本人,痴迷中国书法,对王铎很有兴趣。他带人来到孟津王铎故居,搜集王铎真迹,并将《拟山园帖》拓片带回了日本。日本书坛大受震撼,将王铎的墨宝奉为神作,专门成立了日本王铎书法显彰会。他们认为“后王胜先王”,把王铎的书法成就视为超越王羲之的存在,甚至还衍生了一个书法新流派——“明清调”。
20世纪70年代,中日和平建交。此后多年,村上三岛数次带领日本书法家来洛探访王铎故居。1985年,中日联合举办王铎书法展。一石激起千层浪,沉寂了300多年的书法名家终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王铎的书法作品集远渡重洋,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
2004年,洛阳王铎书画院成立,河洛书画界开始着力弘扬王铎书法。如今,王铎书画院已成立20余年,其院长孟留山精研书法,对王铎的独门绝技“连绵草”“涨墨法”推崇备至,带头整理出版了许多王铎书法专著,如《王铎信札》《王铎诗文残稿》《王铎书法资料汇编》等。
王铎活了61岁,于公元1652年去世,葬于北邙,墓在今偃师区山化镇石家庄村南,与大宋会圣宫碑作伴。相传,他临终抱憾“无脸见祖宗,无脸见天下人”;也有人说,他去世前说的是“有仙迎我”。(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