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洛阳龙门石窟考察,详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指出“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龙门石窟药方洞
核心提示
伊水悠悠,龙门千秋。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洛阳龙门石窟考察,详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指出“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您知道吗?在龙门石窟万千窟龛之中,隐藏着一座与众不同的洞窟——药方洞。它最吸引人的除了精美佛像,还有刻满崖壁的古老文字:150余个千年前的石刻药方。这些年来,我市在发掘药方洞千年古方的基础上,组建洛阳市中医药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让中医药不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洛阳深度发掘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正在着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持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洛阳市中医药产学研基地
“石刻医典”穿越千年 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中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在药方洞,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在光影交错中仿佛穿越千年,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古老智慧。
药方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向南约10米为龙门开凿最早的洞窟——古阳洞,向北约15米就是大卢舍那像龛。药方洞前后营造几百年,内壁布满了大小不一的佛龛造像。
“除佛龛造像外,药方洞内镌刻了大量古代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任凤霞说,经过深入研究,可以确定这些药方的刻制年代在初唐,最迟不会晚于盛唐开元年间。
药方之珍贵,在于其年代之久远、内容之实用。任凤霞介绍,这些药方涵盖40余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等7科,使用药物130余种,其中一些药方至今令人惊叹:以“古屋上瓦”煮水治消渴(糖尿病),以蜜姜合剂疗噎(食道癌),更有“葱管导尿”之法,成为现存古籍中导尿术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把药方刻在石窟寺的佛龛内呢?任凤霞解释,佛教典籍中常常赞美佛为“医王”,古印度高僧往往都通医术,古代寺院内多数也设有“诊疗所”,“所以,药方洞内的药方可能由一些懂医药的僧人所刻,它们可以使当时的穷苦人免费得到药方,及时治疗疾病”。
如何将龙门石窟药方洞内的古方进一步传承弘扬、造福群众,我市一直在进行着诸多探索。
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不久挂牌运营的医教中心院区,一个重要板块正是我市依托该院组建的洛阳市中医药产学研基地。
“该基地的建设,是我们院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依托古方,着力传承弘扬药方洞古方、验方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河科大一附院院长高社干表示,医院以医教中心院区建设为契机,统筹资源配置,为洛阳中医药文化的产学研融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场地布局和优秀的人才技术保障。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河科大一附院中医药制剂室就曾开发注册了口服液、合剂、颗粒剂、软膏剂等十余种剂型,注册品种54个,研究自制的咽炎合剂、鼻炎合剂、呋地霜等广受患者好评。
高社干介绍,近年来,医院在市卫健委指导下,将龙门石窟药方洞中百余个中草药古方、验方深度挖掘、潜心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突破。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24种中药制剂中,有4种就受到了药方洞的启发。这些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中药制剂,涉及肿瘤科、儿科、呼吸科、消化科、皮肤科等门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