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察看那些跨越千年的石刻造像,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古今辉映 文明传承开新篇
6月5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启动试运行,游客们沿着88米长的拱桥步道走进气势雄伟的宫殿形展厅,恍若穿越时空。
“真有‘上朝’的感觉!”“这就是微缩的汉魏都城!”游客们一句句感叹,点出了这种氛围的魅力。漫步在这样的古今交融场景里,公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创新表达是关键。
文创店内,文物原型冰箱贴、牡丹瓷器、“考古盲盒”吸引着年轻人;博物馆内,孩子们在研学活动中辨认瓦当纹饰、模拟考古挖掘;汉服店里,顾客挑选服饰,店员讲解不同朝代服饰特点与纹饰演变,将千年风华带入日常生活;“烛光音乐会”“宫廷下午茶”“全城剧本杀”走进遗址公园,这些年轻化、场景化的表达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以可感知、可参与的形式“活”在了当下。
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注入新动力。“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通过跨地域联播,让千年石窟艺术在云端焕发新生;依托《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洛阳正全面推进国保省保单位数字化采集,构建河洛文化基因库,推动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续传承。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前模拟的车辙、脚印及骆驼蹄印
当前,洛阳正着力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不断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新业态,持续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有效传承。
伊水之滨,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带着永恒微笑,凝视千年变迁。从1500年前工匠的铁凿,到今日修复师使用的精密科技,守护文化瑰宝的技艺与精神在创新中一脉相承。洛阳,正以创意为笔,科技为墨,践行“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的使命,在古今辉映中续写着文明传承的璀璨新篇。(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文 记者 张光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