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察看那些跨越千年的石刻造像,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洛阳博物馆
系统保护 古都智慧守文脉
龙门石窟的保护创新,是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系统性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在洛河沿岸约50公里范围内,偃师商城、二里头、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密集分布,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文物保护区面积达116平方公里,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始终考验着古都的智慧。
早在“一五”时期,面对国家重点项目落户,洛阳便开创性地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将工业区布局于老城以西涧河西岸,为地下遗址留出宝贵空间。
进入21世纪,洛阳深化探索“一址一策”保护策略。在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中,“宜留则留、宜搬则搬、就近就便”成为民生考量的重要原则。以洛南里坊区保护项目为例,在对核心保护区居民实施搬迁安置的同时,为留居居民改善基础设施,并引入研学教育、考古体验等产业,探索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路径。
如今,站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北望,唐代天街遗址之上,一条宽阔绿带延伸开去。绿带两侧,洛南里坊区、文博体育公园、洛阳博物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
科技,已成为文物保护的“智慧大脑”。在白马寺古建群内,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智能监控及升级的防雷设施组成全天候防护网,所有电气线路均改造为安全弱电设备。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集成各类先进传感器的监测系统,为预防自然灾害提供预警。
编制《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五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监管全覆盖;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将大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追责问责机制,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文物保护工作常态……系统性保护机制的建立,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千年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