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察看那些跨越千年的石刻造像,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石窟寺保护修复技术实训课
核心提示
伊水河畔,龙门石窟静立千年。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察看那些跨越千年的石刻造像,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殷殷嘱托指引前行方向。近年来,洛阳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从“抢救修复”向“预防性保护+活态传承”跨越,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古今交融的文明守护与传承之路。
文物数字化
科技赋能 千年石刻焕新生
在古阳洞内,文物保护工作者正细致清理着北魏名品《始平公造像记》的刻痕。作为“龙门二十品”之首,它与其余十九件珍品共同记录着古代供养人的祈愿,不仅是研究北魏社会变迁与汉字书法演变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以刻铸史,以书载道”精神的永恒象征。
“题记中清晰可见如皇室由‘拓跋’改姓‘元’等重大变革,是研究北魏政治转型不可替代的一手史料。”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东辉说。
然而,岁月侵蚀与历史劫难让这些瑰宝留下了伤痕:佛雕被盗凿、身首分离导致“龙门二十品”多有记无像;岩体裂隙、渗水、微生物病害持续威胁着石刻安全。
“早年监测发现,《始平公造像记》所在岩体因裂隙切割处于欠稳定状态,降雨渗水可直接冲蚀碑面。”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李心坚介绍。保护团队对岩体加固,添加同材质支撑结构提升其稳定性,同时采取“截、导、排”思路,阻断流水对碑面的冲蚀。
“龙门二十品”的保护实践,正是龙门石窟系统性、科技化保护的缩影。如今,一场以科技为支撑的系统性保护行动已在龙门石窟全面铺开——
通过VR虚拟复位技术,在数字空间中将流散题记“放回”原址岩壁;在崖壁关键点位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岩体位移、裂隙变化及温湿度;借助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侵蚀石刻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研发专用生物制剂及纳米材料,实施靶向消杀,有效抑制病害蔓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原曾被整体盗凿贩运至美国的《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
“从一方题记到万龛造像,科技化、数字化赋予了我们‘慧眼’和‘巧手’。”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表示,技术创新正推动保护模式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为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注入持久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