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只剩个位数,十年寒窗苦读成果如何,就看考场发挥。若您家有考生,想说句祝福的话;若你是考生,想给自己打打气,除了“加油”还能说啥?不妨跟着古人学两句。
高考倒计时,只剩个位数,十年寒窗苦读成果如何,就看考场发挥。若您家有考生,想说句祝福的话;若你是考生,想给自己打打气,除了“加油”还能说啥?不妨跟着古人学两句。
一路连科 杨穿三叶
考生家长穿旗袍陪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不仅妈妈们穿旗袍,不少爸爸也加入了“旗开得胜”的队伍。陪考旗袍的选择大有讲究,不光颜色要选对,图案也有特别的寓意。
鲤鱼,寓意鱼跃龙门。喜鹊,寓意喜上眉梢。选龙或凤的,寓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柿”与“事”谐音,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葵”与“魁”谐音,向日葵寓意一举夺魁。
螃蟹与芦苇组成的图案啥意思呢?科举制度中,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称为传胪。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因用黄纸书写,故名黄甲。偏巧有一种大蟹就叫黄甲,“芦”又与“胪”谐音,螃蟹与芦苇寓意科甲及第,黄甲传胪。
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据说皇宫石阶前刻有鳌头,状元要站在此处迎榜,后来比喻占首位或居第一名,鳌头纹就寓意考生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鹭莲纹是鹭鸶与莲花同时出现的题材,因“鹭”与“路”谐音,“莲荷”又与“连科”谐音,鹭鸶与莲花组合,寓意“一路连科”。
说起古代知名的河南考生,白居易得排第一。公元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两年后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再过几年又中制科,“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经出身,没当过大官,他的长兄白幼文也一生是风尘下吏。自白居易起,老白家开始改换门楣——
公元805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考中进士。公元822年,堂弟白敏中登进士第,白居易心中欢喜,作《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其中称:“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他还在自注中说:“始予进士及第,行简次之,敏中又次之。”白家弟兄三进士,可喜可贺!
成语“百步穿杨”谓人射技高超,出自《史记》,说楚人养由基善于射箭,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白家弟兄三个相继科举及第,便是“杨穿三叶”。
如今,一家三兄弟参加高考的恐怕不多见,不过,数载同窗,兄弟情深,哪个班上、哪个宿舍要是有仨好哥们儿一同参加高考,祝愿他们“杨穿三叶”,您说行不行?
吃个粽子 一举中第
网上流传一句话:“高三的勇士们,披星戴月走过的路,终将繁花似锦,我们山顶见!”山顶二字,让人想起北宋寇准的“三步诗”。
说三步诗,得先说七步诗、五步诗。
魏文帝曹丕曾命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间写出诗来,如果写不出,就要杀了他。谁知曹植真的七步成诗,结尾“本是(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了千古名句。
到了唐代,有个叫史青的人给唐玄宗上书自荐能诗,谓“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唐玄宗于是现场出题考他,他果然未出五步就吟出《除夜》一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后来,柳公权应诏赋《边城赐衣》,唐文宗称赞他:“子建诗成七步,尔乃三焉。”
以上几位几步成诗的时候,都是成年人,而寇准写三步诗时,不过是个八岁孩子。据说那天寇家办宴席,有人提议考考聪明的小寇准,于是让他写一首《咏华山》。小寇准一边踱步,一边构思,客人们在一旁默默地数着:“一步,两步,三步……”四还没数到,诗就作成了。
白居易中进士后参加“雁塔题名”,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年他二十七八岁,已是进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高三的勇士们不过十七八岁,倒是跟“年十九,举进士”的寇准年纪相仿,既然相约山顶见,那就祝愿每名考生都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那座高山,见到小寇准诗里的绝美风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几天正是登顶前夕,保持平稳的心态,对登顶必有助益。后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粽”与“中”读音相近,古人认为吃粽子寓意金榜题名,那便祝愿考生们:吃个粽子,一举中第!(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