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去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都要看看永宁寺塔基遗址,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中那件残破又绝美的泥塑人面像便出土于此。
如今人们去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都要看看永宁寺塔基遗址,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中那件残破又绝美的泥塑人面像便出土于此。
要说这里曾经的辉煌,就不得不提胡太后,而胡太后之所以有机会建永宁寺及永宁寺塔,皆有赖于她的姑姑僧芝教授她佛经,引荐她入宫。
僧芝法师夸侄女
僧芝生前曾任“比丘尼统”,应是当时北魏僧官系统中比丘尼的最高统领。史书没有为其立传,《魏书·皇后列传》也只提了她两句。20多年前,僧芝墓志在洛阳孟津出土,人们这才对她多了几分了解。
据墓志记载,僧芝17岁出家,20岁时已是“德义渊富”。她熟知《涅槃》《法华》等经书,受信众推举登台讲经,很快就“声动河渭,德被岐梁”,成了关陇一带知名的比丘尼。
北魏崇佛,太和初年,冯太后曾征辟大量比丘尼,僧芝因此与北魏皇室结下不解之缘。冯太后去世不久,孝文帝迁都洛阳,僧芝便随后宫一同来洛。孝文帝对她“倾诚待遇,事绝常伦”,宣武帝对她“弥加弥宠”,让她“导训六宫”。皇后、嫔妃及王公大臣的妻子,或聆听她讲经布道,或成为她的亲传弟子,僧芝法师在宫中地位很不一般,说话颇有分量。
有些日子,僧芝时不时就跟人夸赞其侄女胡氏,姿色佳,德行赞,多才多艺……美言传到宣武帝耳边,胡氏便被召入后宫,封“承华世妇”。起点虽低,却也带来了机会。
因“子贵母死”的旧制,当时嫔妃怀孕后都祈祷生闺女,偏偏胡承华不怕死:“只要我怀的是男孩,他就会成为皇长子,即使让我死,也在所不辞!”命运没有辜负她的勇气,就是这个儿子后来成了孝明帝,而她不仅没有死,还成了皇太后,先后两次临朝称制,实际执掌北魏政权近十年。
一座木塔这么高
在僧芝的教诲下,胡太后“略得佛经大义”,正是在她统治期间,洛阳乃至整个北魏的佛事活动空前繁荣。
《洛阳伽蓝记》开篇说的就是永宁寺:公元516年由胡太后主持修建,规模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
寺内殿宇楼阁,典雅秀美,无与伦比。千余间僧房,参差相连;高大的门楼,雄壮可观。后来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当时云游到洛阳,他自称有一百五十岁,走遍了很多国家,说像永宁寺这样精美华丽的佛寺,即使在佛国也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永宁寺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九层佛塔——永宁寺塔。此塔极高,距离京城一百里开外都能看见,是洛阳城内的地标性建筑。永宁寺塔装饰华美,雕梁画栋,极尽工巧,塔刹上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从上到下共有金铎一百二十个、五行金铃五千四百枚。“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十多里外都能听到。
永宁寺完工后,胡太后与孝明帝一同登塔,“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谁上来都能俯瞰皇宫可不行,胡太后下禁令,不让人们随意登塔。
菩提达摩站在永宁寺塔下,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不禁赞叹:“实是神功!”
关于永宁寺塔的高度,《洛阳伽蓝记》称塔身高九十丈,金刹高十丈,合计“去地一千尺”;《水经注》则说“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若按后者换算,塔身约高137米,一座木塔建这么高,不得了!
名为永宁却短命
永宁寺一点儿也不安宁。
公元528年,太原王尔朱荣总领兵马驻扎于永宁寺。
尔朱荣早对中原虎视眈眈。胡太后鸩杀孝明帝,立三岁元钊继承大业,尔朱荣便理直气壮举兵南下,许诺立元子攸为帝,再进军永宁寺,将胡太后与小皇帝抓到河阴(孟津东北)沉入黄河,屠杀北魏宗室诸王与公卿百官两千余人,这就是“河阴之变”。胡太后的杰作永宁寺,成了尔朱荣的军营。
公元529年,北海王元颢再次入洛,在永宁寺聚兵。
元颢是孝庄帝元子攸的堂兄,当初听闻尔朱荣入洛阳,便南下投奔萧衍。这年五月,孝庄帝北巡避乱,元颢乘虚而入,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后被尔朱荣战败出逃。
公元530年,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将孝庄帝囚禁于永宁寺。
当时,尔朱荣地位极高,心气骄傲,自恃功高,野心膨胀,赏罚肆意。孝庄帝不愿苟活,谎称生下太子,骗尔朱荣及其党羽入朝,在明光殿亲手刺杀尔朱荣。
后来,尔朱兆向洛阳发兵,进宫活捉孝庄帝。孝庄帝以为黄河又深又宽,尔朱兆不可能很快渡河,想不到那天水浅,竟不到尔朱兆的马肚子!
尔朱兆把孝庄帝锁在永宁寺的门楼上。时值十二月,孝庄帝冷得很,想要个头巾,尔朱兆也不给……永宁寺塔也没有永宁,只存在了短短18年。公元534年春,风雨晦暝,高入云端的永宁寺塔被雷击中,火从第八层燃起,很快蔓延开来,“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时人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这年,北魏果真灭亡。(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