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假期前4天日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成为中小博物馆中的一匹“黑马”;龙门博物馆也连续3天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我市一些中小博物馆从幕后走向台前,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这背后有什么“秘诀”?
五一假期,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假期前4天日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成为中小博物馆中的一匹“黑马”;龙门博物馆也连续3天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我市一些中小博物馆从幕后走向台前,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这背后有什么“秘诀”?
有人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中小博物馆虽在藏品总量上难以匹敌大型博物馆,却可以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深耕细作。比如,杭州的临平博物馆“藏着”真正的江南水乡,曾以江南水乡文化为主题斩获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比如,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的“破圈”,在于聚焦三彩艺术,用现代化表达,向游客打开一幅三彩艺术的历史画卷,让人遇见古都千年风情。
挖掘好“镇馆之宝”,创新展陈方式,“小”馆也能有大作为。热门大馆因顶级国宝“群英荟萃”,自然被游客热捧,而那些小巧精致、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小博物馆,发挥优势、华丽转身,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魅力,同样也能“上大分”。
近几年,我市“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新文旅何止贡献了“亿点点流量”,但也存在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一些热门大馆“人满为患”,不堪承受之重,相当数量的中小博物馆却“门可罗雀”。当博物馆成为“顶流”,中小博物馆不该被边缘化,做好有厚度、有深度的连接,“小”馆也会逐渐接到热度、接起流量。将“博物馆热”往“冷处”延展,提升游客体验,是“博物馆热”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让更多“小而美”的博物馆“被看见”,需要中小博物馆增强市场意识,突破资源不足、专业人才不足等瓶颈。事实上,不少热门博物馆也是从小馆起步,人气逐渐涨起来的。期待更多中小博物馆展现“小而美”的姿态,实现“小而强”的作为,拓宽“流量入口”,让博物馆的根系不断生长,这是“东方博物馆之都”该有的样子!(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