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学指以牡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牡丹作为一种重要的花卉文化象征,被大量地融入文学创作中,如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追崇,也通过牡丹的形象和寓意,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早的牡丹诗、赋、歌词、小说等,都产生在洛阳。
牡丹文学指以牡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牡丹作为一种重要的花卉文化象征,被大量地融入文学创作中,如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追崇,也通过牡丹的形象和寓意,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早的牡丹诗、赋、歌词、小说等,都产生在洛阳。
最早的牡丹诗
牡丹是爱情的信物,在古代的上巳节,有情人互赠牡丹,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牡丹仙子就是爱情之神,她保佑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编著于洛阳。在《诗经》中,牡丹作为爱情之花首次被提及。
《诗经·郑风·溱洧》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兮。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翻译成白话是: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兰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这是描写河洛地区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在神话中,制定上巳节的是女娲,她分阴阳,定姻缘,制定了自由恋爱的节日。这是礼法允许的春天之会:“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因此,在古代,洛阳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就是爱情节,是一个风情摇曳的美丽节日。这时,牡丹盛开,枝头鸟鸣啾啾,阳光金子一样铺洒下来,叫人春心荡漾。三五好友邀约着,去牡丹园参加联欢会,男男女女,往来如织,热闹非凡。
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赠之以芍药”。这里的芍药,是木芍药,即牡丹。牡丹在三月上巳节绽放,待其一个月花谢后,芍药才绽放。
最早的牡丹赋
唐代诗人舒元舆的《牡丹赋》,是辞赋中的上品,也是第一篇咏颂牡丹的辞赋。赋前有序,序中追述了唐代洛阳牡丹的起源、来历,以及写赋的动机等。其赋优美豪放,颇有气度,是研究武则天时代洛阳牡丹的重要文献。
舒元舆,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市)人,是唐文宗时的宰相,著名诗人。《牡丹赋》的序说,武则天感叹洛阳上林苑中牡丹还不多,便命人将西河的大批牡丹移栽入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该序接着说,西河牡丹入上林苑后,从宫中到官府衙署,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广为栽植,多得像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大江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处停止。每到暮春时分,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为国都洛阳的一大盛事。
舒元舆是为牡丹作赋的第一人。后世将牡丹推为国色天香、花中之魁,此赋功不可没。此赋以拟人手法,频频采用排比句式,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将牡丹的形色神韵摹写得淋漓尽致。
该赋先写牡丹集大自然之精华,具出类拔萃之美:“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再写牡丹从含苞到盛开的情景,“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接着,用拟人手法写牡丹的形和色,连用十八个排比句,如“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将牡丹写得情态万千,栩栩如生。继而又连用十二个排比句,如“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迎风拥砌,或照影临池”,将牡丹写成情切切、意绵绵的解语之花。
该赋还写了“公室侯家”和“九衢游人”观赏牡丹的盛况。最后连用八个排比句写牡丹艳压群芳:“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辕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
最早的牡丹流行歌曲
最早的牡丹流行歌曲,是唐代的《牡丹种曲》,由李贺作词。被称为“诗鬼”的唐代伟大诗人李贺,其故里在宜阳汉山之麓的昌谷。
汉山南麓,这里昌河和洛水交汇,清流碧溪,景色秀美。这里有连昌宫,是东西二京之间最重要的行宫。连昌宫附设有皇家寺庙五花寺,宫前有规模宏大的三乡驿。元稹的《连昌宫词》说:“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宋人范成大说:“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这“临砌花”“花临砌”,指宫中台阶之旁都种有牡丹花。
故乡多牡丹,诗人爱牡丹,因此李贺写下了千古名篇《牡丹种曲》——
莲枝未长秦蘅老,
走马驮金斸(zhú)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
一夜绿房迎白晓。
当莲花枝干还未长出,香草和杜蘅(一种植物)已经衰老,人们赶着马,驮着金子,去买牡丹花苗。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浇上水,一夜间,绿色花苞欲放,迎着拂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
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
拂袖风吹蜀国弦。
花园之中,人们饮酒取乐。直到园中笼罩上了黄昏暮烟,美女们还在醉语喧哗。而牡丹花瓣已经开始飘散,采花的蜂蝶也纷纷离去。有些花朵虽已衰败,但牡丹的花托还残留在枝上。美女们在《蜀国弦》(乐府曲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归霞帔拖蜀帐昏,
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
楼台月明燕夜语。
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
《牡丹种曲》是李贺为当时歌坊写的一首歌词,语言华美,风格含蓄,意韵深邃,是写实主义的力作。《牡丹种曲》首先在两京传唱,后风靡大唐。
最早的牡丹小说
最早的牡丹小说,是唐传奇《染牡丹花》,出自《酉阳杂俎》,这篇传奇与韩愈有关。
韩愈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会合联句》说:“我家本瀍谷,有地介皋巩。”一般认为,韩愈出生在唐代的河阳南城,即今天的洛阳市孟津区。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参加进士考试,登进士第。他曾在洛阳居住多年,负责执教国子监和管理文庙等庙宇。
东都国子监,位于今洛阳老城东南隅,即唐代立德坊。这里广种牡丹,韩愈在这里写下了传世名篇《戏题牡丹》:“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染牡丹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说,韩愈的一个侄子前来投奔。侄子年纪很小,韩愈让他在国子监中伴着子弟们一起读书。但他老欺负同学。韩愈知道了,就把他送到街西的安国寺中,让他在寺院读书。过了十来天,寺主又告状说他轻狂粗率。
韩愈就让他侄子立刻回来,责备他说:“你这种所作所为,是想要干什么?”侄子向韩愈赔罪,慢慢地陈述说:“我有一种技艺,正遗憾叔叔不知道。”就指着阶前的牡丹说:“叔叔想要这牡丹开什么颜色的花,说出来就行。”
韩愈很是惊奇,就给他弄来所需的东西,让他做试验。他就竖起帘子,把牡丹丛全都遮起来,不让人看。挖掘牡丹的四面,一直挖到根部,宽度可以坐下一个人。揣着一些紫色的矿石、轻粉朱红之类的东西,一早一晚治牡丹的根。一共治了七天,就把坑填平。他对叔叔说:“最晚一个月。”
当时正是初春,那棵牡丹本来开紫花。等到花开,颜色变成黄色,镶着红边。每一朵都有一联诗,字迹是紫色的,很是分明。那诗就是韩愈出关时所作的诗中的一韵:“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非常惊异。他那个侄子就辞别了他,云游天下。
在古典小说中,凡是与牡丹有关的故事,都与洛阳密切相关。如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蒲松龄的《葛巾》、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