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洛阳又开始“下雪”了。对飞絮过敏的人们纷纷戴上口罩,躲避春风中的杨絮、柳絮。
最近,洛阳又开始“下雪”了。对飞絮过敏的人们纷纷戴上口罩,躲避春风中的杨絮、柳絮。如今人们把杨树、柳树,杨絮、柳絮分得很清,古人却似乎只关注柳,明明是写“杨柳”“杨”,指的却是“柳”;明明是写“杨花”,说的却是“柳絮”,或许是因为,柳更富有诗意?
百步穿杨,射的是柳叶
今人说杨树、柳树,明确指两种不同的树,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柳树是杨柳科柳属植物,二者皆为雌雄异株,雌株会产生带有白色绒毛的种子,随风飞散如飘絮,即为杨絮、柳絮。
读古诗的时候,咱就得改改这种认识了,因为古诗里提到杨柳、杨,往往指的是柳。
您看这几句,写的明明是杨柳,其实没杨树什么事儿。“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更有甚者,明明写的是杨,指的却是柳。在洛阳买履道里宅园的前一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有一首《钱塘湖春行》,尾联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绿杨指的是柳树。三十年后,杜牧作《隋堤柳》,在首句“夹岸垂杨三百里”中,垂杨指的也是柳树。
就连成语“百步穿杨”,也跟杨树没半毛钱关系。据《史记·周本纪》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说楚人养由基善于射箭,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人们就用成语“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非常高明,杨指的是柳叶。
既已如此,那说杨花是柳絮,也就不难接受了吧?李白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韩愈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苏轼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柳得名,有一个传说
古人为何称柳树为杨柳?民间传说这跟隋炀帝有关,因为隋炀帝开运河时,下令于运河两岸遍植柳树。
据《资治通鉴》记载:“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唐传奇《开河记》为历史添了许多“调料”,说运河开通后,隋炀帝乘龙舟南巡,从吴越之地选出五百名少女拉纤,让少女与嫩羊相间而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翰林学士虞世基向隋炀帝献计:在汴渠两岸广植垂柳,一来树根四散,可护河堤;二来可为拉纤的人遮阳;三来可让羊吃树叶。隋炀帝听了大喜,下诏让百姓进献柳树,献一株柳赏一匹缣。重赏之下,百姓纷纷献柳,植柳。隋炀帝亲手种下一株柳树,并御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巧合的是,隋朝天子姓杨,隋朝被李渊开创的唐朝取代。隋炀帝宫人杭静诗云:“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杨花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就因为杨与柳这层隐秘的关系,杨国忠看见李泌的诗句“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就觉得是在讥讽自己,还跑去跟唐玄宗告状。唐玄宗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
当然,小说家言听听而已,毕竟“杨柳”一词古已有之,比如《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也有诗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柳的含义,都藏在诗里
其实关于杨和柳,《尔雅·释木》《本草纲目·木部》等分得很细,但古人创作不管那么多,只要能表达心中意象,杨柳、杨花、柳信、折柳……统统拿来用。在古人笔下,柳意味着春天,意味着离别,也被英雄借来感逝伤怀。
看见杨柳、杨花就想起春天。因为柳树发芽带来春的信息,欧阳修道:“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北周或许有一个春天来得很早,庾信遂作:“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白居易春游洛城,不仅赏花也看柳,他在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赞叹:“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他在洛阳桥头感慨:“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南北朝时的乐府诗《折杨柳歌辞》中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折柳暗含离愁,亦暗示思乡。一个春夜,李白在洛城听见春风送来笛子吹奏的汉乐府曲《折杨柳》,忍不住吟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有英雄执柳而叹。曹丕作有《柳赋》,序中写到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时,他种下一株柳树,十五年后,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桓温是东晋枭雄,曾三次北伐欲收复洛阳。第三次,他途经金城,见到自己往年手植的柳树已有十围那么粗,便手执柳条,泪流不止:“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英雄迟暮,再宏大的谋略,终将被时间碾得灰飞烟灭。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我们无缘得见的那些柳,所幸都在诗里永不凋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