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写过牡丹诗的文人当中,白居易算不得最出名的,却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
在所有写过牡丹诗的文人当中,白居易算不得最出名的,却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白诗便随着中国牡丹东渡扶桑,吟诵着老白的新诗赏牡丹,是日本贵族圈的风尚。
时至今日,到龙门香山白园凭吊的日本友人仍络绎不绝。他们大都熟谙白诗,见到白居易墓旁的牡丹花丛,会提及老白的名作《长恨歌》。诗里的杨玉环国色天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像牡丹一样令人痴狂。
杨贵妃喜爱洛阳牡丹。民间传说,“安史之乱”爆发后,她秘密逃往日本,在东瀛如花盛放。
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不是洛阳本地人,却对洛阳情有独钟,生居洛阳履道里,死葬龙门香山,对洛阳有着真挚而纯粹的感情。
他最好的朋友元稹是洛阳人,他的“养老搭子”刘禹锡也是洛阳人。
刘禹锡爱牡丹,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也爱牡丹。他常和刘禹锡一起饮酒赏花,在他看来,“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
洛阳牡丹大规模人工栽培始于隋唐。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诏令各地进献奇花异草装点西苑,河北易州进献了20箱牡丹。
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命人从老家山西往洛阳西苑移植过牡丹。据《牡丹赋》等记载,早在武则天还是武皇后时,就和唐高宗长居东都洛阳,并把各地的牡丹珍稀品种移植到洛城,“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在皇室的引导下,洛阳各地大修园林,广种牡丹,种花、赏花蔚然成风。《唐国史补》记载,花开时节,看花人奔走相告,“车马若狂”,文人骚客纷纷写诗咏牡丹助兴。
白居易灵感喷涌,笔头像自来水一般流畅。他写洛阳赏花人极多:“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他写珍品牡丹售价极高:“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当时,奢靡之风席卷东、西二京,象征富贵的牡丹被炒出了天价。旁人爱牡丹,爱的是美丽色相。忧国忧民的白居易,却把牡丹当人一样怜爱,把穷人当牡丹一样怜惜。他说:“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若牡丹没那么美,人们是不是就会更关心庄稼?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就能好过一些?
真正的爱花人,本能地怜香惜玉,怜悯众生。正如提到杨贵妃,旁人都道红颜祸水,白居易却对这朵美丽的“牡丹花”充满同情,作《长恨歌》批判残酷的战争,歌颂忠贞的爱情。
美人如花花似梦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旷世爱情。常言道,帝王无真爱,白居易却认为玄宗是爱杨玉环的,不然怎会“三千宠爱在一身”?又怎会为了一个妃子劳师动众,在长安遍植牡丹?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他创作《长恨歌》的时候,“安史之乱”已过去几十年,杨玉环早已香消玉殒,但有关这位绝代佳人的奇闻秘事一直流传在民间。
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倾国倾城,因被唐玄宗封作贵妃,俗称杨贵妃。据《两京城坊考》《元河南志》等记载,她生于官宦世家,少时父亲去世,叔叔杨玄璬收养了她。杨玄璬的宅院在洛阳集贤坊、尊贤坊交界处(今安乐附近),那一带广种牡丹和绿竹。
在花香中长大的杨玉环,知书达礼,能歌善舞,如牡丹一般明艳动人。
公元734年,唐玄宗李隆基携武惠妃及皇子、公主一行驾幸洛阳。寿王李琩对杨玉环一见倾心,当即求亲,迎娶佳人。杨玉环带了百余株洛阳牡丹出嫁,栽种在寿王府内外。
谁料,美人不仅迷倒了皇子,也迷倒了皇帝。唐玄宗见杨玉环容颜娇美,神魂颠倒。坊间传说,他横刀夺爱,命寿王妃出家修道,道号“太真”,然后还俗入宫为妃。
唐玄宗热爱艺术,被奉为“梨园鼻祖”。杨贵妃精通音律,会跳《霓裳羽衣舞》,与其很合拍。人到暮年的皇帝青春焕发,想把世间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心爱的人。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杨贵妃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尽享荣华富贵,“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贵妃爱牡丹,玄宗就命人在皇宫内外遍植牡丹,并特召洛阳花师宋单父入京,在长安骊山培植各色牡丹。
春日牡丹盛放,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赏花,乐师李龟年弹唱,李白作《清平调》助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那画面太美好,让人浮想联翩。公元806年,白居易和朋友游春赏花,聊起前朝旧事,感慨万千,作《长恨歌》。那时,“马嵬事变”已过去半个世纪;唐诗和牡丹,早已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地。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文学、园林、建筑等皆一骑绝尘,领先海外。日本人仰慕中国文化,大批遣唐使、僧侣来华参观学习。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牡丹在洛阳皇家园林栽培成功后,被引种到了江南。日本遣唐使、僧侣在华“取经”后,载着诗集、牡丹等物,顺着海上丝路返回东瀛。日本京都,是仿照隋唐洛阳城的形制营建的;京都的牡丹,是从洛阳等地移植过去的。
日本天皇爱牡丹,也爱唐诗,把白居易的诗集当宝贝,藏在枕头底下,每天翻阅欣赏。
白诗流畅自然,明白如话,像牡丹一样尽善尽美,跨越国界。日本民众把白居易当菩萨膜拜,认为他是智慧和文艺的化身。老白的代表作《长恨歌》,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
史载,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失陷。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而后杀入潼关,直逼长安。公元756年,玄宗与杨贵妃仓皇离京,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逼着玄宗赐死杨贵妃。
日本人却相信杨贵妃没死。日本本土不仅流传着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甚至还建有杨玉环墓。相传,当年玄宗的亲信高力士暗中做了些手脚,让贵妃假死(一说调包),瞒天过海,秘密逃往日本。写《长恨歌》时,白居易几经人生浮沉,却仍相信爱情的美好。诗里说,战乱平定后,玄宗派道士作法,“上穷碧落下黄泉”,最后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梦中人。两人重温爱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难怪日本人相信杨贵妃逃往海外——读了这么美的诗句,谁不迷糊?(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