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新安县南李村镇江村村,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磁河谷设施渔业项目俯瞰
春分时节,新安县南李村镇江村村,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走进磁河谷设施渔业项目,漆黑的鲈鱼育苗室内,洛阳茂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浩振点亮微光,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鱼食,投向智慧养鱼桶。霎时,米粒般大小的鲈鱼苗群欢快游弋、抢食,在水面溅起绵密的涟漪。
“开灯不能超过10分钟,防止鱼苗受惊互相啃咬……”高浩振一边掐准时间投喂鱼食,一边向员工教授养殖技能,随后,神色舒缓、语气轻快,“别看鱼苗小,半年后,就又是一茬鱼。”
这个春天,磁河谷设施渔业项目投产恰好满一年。高浩振脚下的7亩坡地,一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竟年产值700万元。“飘红”的数字,让他坚定了干下去的决心。
新安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素有“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两山一分川”之说。特殊的地貌,有限的水源,渔业何以能在荒山上实现“亩均产值百万元”的蝶变?
站在该项目半山腰举目眺望,磁河在山谷间蜿蜒而过。毗邻磁河,却“赶鱼上山”,这一看似有悖常理的设定,恰恰藏着荒山变“金山”的答案。
成年鲈鱼养鱼桶
走进育苗室外的设施大棚,28个8米直径成年鲈鱼养鱼桶鳞次栉比。桶内,细碎气泡翻滚;桶外,管道纵横交错。别有一番洞天。
经过定时排污、净化降解等工序,鱼儿的排泄物用于园区28个大棚果菜种植浇灌,滋养芹菜、菠菜、西蓝花等蓬勃生长。“水养鱼、鱼肥水、水肥菜”的生态循环,在这里成为现实。
“小小自然鱼塘,养不了多少鱼。这主要是受水质、氧容量等限制,以及尾水排放的环境约束。”高浩振坦言,“但设施渔业截然不同,氧气源源不断地注入、尾水的循环利用,让一个直径8米鱼桶年产鱼高达8000斤,堪比传统鱼塘一亩产量。算下来,项目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鱼塘的15倍!”
说起新工艺带来的变革,基地老员工高民子同样有话语权。已经年过六旬的他,一个人操作28个养鱼桶不在话下。
“早8点、下午5点,各两次喂鱼。剩下的,就是温度、氧气、过滤系统的自主运行,我看看数据就行。”高民子话语轻松。从“肉眼判断”到“智慧监测”,从“会养鱼”到“慧养鱼”,智慧养殖系统给设施渔业带来效率变革。
近年来,新安因地制宜,在保护好新安水生态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内陆设施水产养殖,以科技赋能促进传统渔业向设施化、智慧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磁河谷设施渔业、铁门镇5G数字智能化养鱼等项目正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眼下,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鲈鱼的单价已从每斤15元左右,悄然爬上20多元。从磁河谷设施渔业大棚里产出的鲈鱼,来到上市的旺季。
“再过几天,活蹦乱跳的鲈鱼将被打捞上车,从黄土坡走进千家万户,又是一个丰收年!”高浩振话语中带着憧憬。(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高月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