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国色芳华》细节颇为讲究,剧中有上百件以文物为原型的道具,有的一闪而过,比如漏壶;有的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线索,比如百刻香。
古装剧《国色芳华》细节颇为讲究,剧中有上百件以文物为原型的道具,有的一闪而过,比如漏壶;有的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线索,比如百刻香。二者皆为古代计时器。今人用手机看时间,可防迟到;古人靠它们知道时间,可防犯夜。
何人犯夜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顺应这一习惯,并便于管理,早在先秦时期,官府就设立了“宵禁”制度,禁止民众夜间出行。都城宵禁尤为严格,犯夜要受罚。
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夜饮而归被霸陵亭尉呵止。听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丝毫不给面子:“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前任!”就这样,李广被扣留在亭下过了一夜。这算轻的。
曹操年轻时任洛阳北部尉,命人造五色棒,在衙门左右各放十多根,宣布:“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汉灵帝所宠宦官蹇硕的叔父夜行,竟死于这五色棒下,吓得京师洛阳无人敢再犯夜。
在《国色芳华》第32集中,蒋长扬背着醉酒的何惟芳走在街上,忽有人呵道:“何人犯夜?”发现犯夜者是“花鸟使”,巡夜的赶紧说:“这宵禁时分,街巷昏暗,下官为您掌灯,送您回府吧!”蒋长扬拒绝:“夫妇亲昵夜行,怎能带个外人?去去去……”
《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笞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荆条或竹板击打臀、腿或背。《新唐书·刑法志》曰:“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相比曹操那会儿,这惩罚可轻太多了。而且,“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都可免罚,比如为买药而犯夜,就不用挨打丢人。像蒋长扬这样背着媳妇儿随便走夜路的,只能说是剧情需要。他将巡夜小队打发走之后不久,远处传来更夫的喊声:“人定——”
悬壶滴漏
人定即亥时,大约对应现在的晚上9点到11点。古人如何得知具体时间?在《国色芳华》第12集中,蒋长扬与众臣于朝堂上议事,开场镜头对准一个造型精致的设备,正在一滴滴往下滴水,这就是古人的计时器:漏壶。
北宋王安石在内廷值宿,作诗曰“金炉香烬漏声残”,“漏声残”指漏壶中的水即将滴完,也就是天快亮了,可见他一夜未眠。漏壶又称漏刻、刻漏、壶漏,是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仪器。
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叫沉箭漏,后者叫浮箭漏,统称箭漏。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浮箭漏。为防止冬季寒冷流水结冰,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
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漏壶,《周礼》中记载有“挈壶氏”这一官职,掌管“悬壶滴漏以记时刻等事”。早期的漏壶只有一个储水壶,滴水速度受壶中水位影响,水位高,滴水速度较快,水位低,滴水速度较慢,由此导致计时精度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逐渐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滴水速度随之均匀,计时精度就提高了。
燃香计时
漏壶属于高级仪器,可不是谁家都能摆一个的。唐代宵禁制度严格,百姓怎么知道何时该回家?何时能出门?据《大唐新语·厘革》记载:“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原来是有专人负责吆喝,沿着街道巡查,大声呼喊警示众人,可想而知,这项工作很费人力。
《新唐书》中说,有个叫马周的官员给朝廷出了个主意:在街道设置警夜鼓,宵禁开始和终止时击鼓通报,俗称“冬冬鼓”。冬冬鼓一敲就是几百声,确保街上的人都能听到,并有时间往回赶,这下公私都觉得很方便。
民间还有一种计时工具,又称“无声漏”,无声而有香。在《国色芳华》第11集中,何惟芳与秦胜意夜话,秦胜意专注练字,何惟芳则静心制作百刻香。
古人用刻漏计时,将一昼夜分为百刻。在香文化盛行的唐宋时期,人们还会以香计时。宋代洪刍在《香谱》中介绍:“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可见宋人在宴饮及礼佛时好燃香篆,即用木头雕成模子,将香末压印成“篆文”后点燃。
《香谱》又曰:“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百刻香的模子很特别,要将香篆图案线条的总长,分出一百个刻度,对应十二个时辰,校准香粉燃烧的进度,使其刚好可以连绵不断地燃烧一昼夜。 何惟芳当时手头拮据,做的百刻香很简单,她对胜意说:“此香既可以计时辰,在制作时亦可以静心养性。咱们虽然用不起名贵的香粉,但是也不妨碍咱们追求一些小雅趣,将这日子过得精致一些。”如此好心态,值得学起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