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们讲过郑庄公与母亲“黄泉相见”“其乐融融”的故事,背后还有俩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和处心积虑。
年前我们讲过郑庄公与母亲“黄泉相见”“其乐融融”的故事,背后还有俩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和处心积虑。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即位后,母亲姜氏便为次子段讨要封地。她先要制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制邑是军事要地,庄公不同意,说其他地方任选。她便要京邑(今河南荥阳东南),于是段住到了京邑,称“京城太叔”,宠异于众臣。
京邑给段当封地,其实也超标。大夫祭(音同债)仲对庄公说:“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背制度,您将来恐怕难以控制。”庄公是个大孝子:“这是姜氏的意思。我怎么才能避免祸患?”祭仲回答:“姜氏哪会满足?不如早点处理此事,不要让祸患扩大。蔓生的野草尚且难以清除,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庄公似乎心里有数:“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且等着吧。”
“京城太叔”果然不安分:拉拢西部、北部边境守将,让其听命于庄公的同时也听命于他。公子吕对庄公说:“双重统治,赋役加倍,国人是不能容忍这种局面的。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还是不担心:“用不着,他会自取灭亡的。”
段将两属的地区收为自己的领地,并继续扩张。公子吕急了:“可以动手了,他势力一大就会争得民心。”庄公却不急:“不义于君,不亲于兄,人心不会归附他,势力大了反而会崩溃。”
终于,段修缮城墙,整甲缮兵,整编军队,打算偷袭郑国都城,姜氏则准备作为内应为其开城门。庄公得知段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遂命公子吕率二百辆战车讨伐京邑。京邑百姓叛离段。段逃到鄢邑(今河南鄢陵西北),庄公又派兵攻打鄢邑。最终,段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故称共叔段。
有古人认为,共叔段倚仗母亲的宠爱,骄横放纵,势力强大到足以威胁国家。郑庄公不能用礼法约束他,也不能用道理教导他,反而纵容他积累罪过,其实是处心积虑,一心想杀死他。《春秋谷梁传》中评价:“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对此,您怎么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