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家书实物,是敦煌遗书《二娘子家书》。这是唐代一位名叫二娘子的女性,在洛阳写给其居住在敦煌的母亲的信。这封家书最初被用来裱糊佛经,贴在佛经的背面,后来被封存于敦煌藏经洞。晚清翰林许承尧在整理敦煌写经时,发现了这封家书。这封家书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二娘子家书》
最早的家书实物,是敦煌遗书《二娘子家书》。这是唐代一位名叫二娘子的女性,在洛阳写给其居住在敦煌的母亲的信。这封家书最初被用来裱糊佛经,贴在佛经的背面,后来被封存于敦煌藏经洞。晚清翰林许承尧在整理敦煌写经时,发现了这封家书。这封家书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稀世珍宝的传承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公元2世纪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敦煌遗书的种类繁多,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其中,汉文遗书数量最多,总数约为58000件,占遗书总数的绝大部分。这些汉文遗书,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佛教文献,还涵盖了道教经典、传统经史子集、俗文学、医书、史地著作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自1900年敦煌遗书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秘藏多年的敦煌文献随即流散,许多完整的写经卷均被国外的探险家劫掠。直到1910年,清朝学部才将劫余部分运到北京。敦煌文书大部分是手卷,用纸或绢从右至左抄写,然后粘接成长卷,最长的有十几米,所以也叫敦煌卷子或敦煌写卷。
许承尧,安徽歙县人,晚清翰林。自1913年起,许承尧任甘肃省政府秘书长,此后8年,5次奔赴敦煌搜集敦煌写经,成为我国敦煌写经的重要私人藏家之一。
安徽博物院现存许承尧旧藏敦煌文献23件套,其中《二娘子家书》等都是许氏“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所藏精佳之作,流传至今,实乃不易。
《二娘子家书》,纸本,纵31.6厘米,横43.4厘米,字19行。书写流畅自如,提按清晰,结字略长,近似欧阳询风格。此家书系许承尧从敦煌写经的裱褙纸上揭出,乃旷世奇珍。许承尧珍爱异常,在其右上角钤“歙许芚父游陇所得”朱文长方印,1934曾两度作题跋,并抄录乡友汪律本《八声甘州》词一阕。此外,他还邀请当时名流雅士方兆鳌、何振岱、程炎震、李景堃、吴承仕为其作题跋,共同研究疏证,题跋吟咏,连同家书一起装裱成册。在《疑庵所藏书画录》中,许承尧写道:“奇品,有检斋诸人题,唐人家信,旷世所无。”
《二娘子家书》的内容
《二娘子家书》前有残缺,现存内容如下:
一离日久,思恋尤深,耐烟水以阻隔,□□□期,空深瞻暮之,至季夏极热,伏惟尊体起居万福,即同二娘子荣侍。外审□□,别后尊体何似,伏惟顺时,倍加保重,愚情祝望。
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不用远忧。今则节届炎毒,更望阿孃、彼中骨肉,各好将息,勤为茶饭,然好将息,莫忧二娘子在此。
今寄红锦一角子,是团锦,与阿姊充信;素紫罗裹肚一条亦与阿姊;白绫半匹,与阿孃充信。比拟剩寄物色去,恐为不达,未敢寄附,莫怪微少。今因信次谨奉状,起居不备,女二娘子状,拜上。六月廿一日。
阿孃:日前,通侚末厮、寰珠、外甥,计得安乐。今寄团巢红锦两角、小镜子一个与外甥收取充信。
在这封家书中,有几个陌生词,但它们是唐代书信的常用语。“平善”,意思是一切平安。“充信”,意思是作为信物。“末厮、寰珠”,指家中的男仆、女仆。这封家书,翻译成白话文是:
自从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思念之情越发深切,但因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夏季酷热,希望母亲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自从离开家乡,至今年闰三月七日一切平安,与天使司空一行到达东京洛阳。目前生活安逸,不必担心。如今正值炎热季节,希望母亲和家人好好休息,注意饮食。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现寄上红锦一角子,是团锦,给姐姐作为信物;素紫罗裹肚一条,也给姐姐;白绫半匹,给母亲作为信物。本来想多寄些东西,但担心不能送达,所以不敢多寄,不要怪我寄的东西太少。现在因信次谨奉状,起居不备,女儿二娘子拜上。六月廿一日。
母亲:日前,通问众仆、外甥,估计都安好。现寄上团巢红锦两角、小镜子一个,请外甥收下作为信物。
这封家书的重要信息
《二娘子家书》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二娘子所寄物品共五种:红锦一角子,是团锦;素紫罗裹肚一条;白绫半匹;团巢红锦两角;小镜子一个。
这里的“角子”“匹”是丝绸的计量单位,一角子是四分之一匹。团锦、白绫、团巢红锦、素紫罗,都是名贵的丝绸。大唐东都洛阳,是丝绸纺织业和丝绸贸易的中心。龙门石窟中有两个像龛是唐代洛阳北市丝绸行业商人出资开凿的,它们是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从这两个洞窟的题记可知北市丝绸经营规模之宏大、行会组织之完善。
在敦煌遗书中,有大量关于洛阳丝绸的资料。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沙州会计历》63号文书:“贰拾六匹河南府生絁。”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交河郡市估案》:“河南府生絁壹匹直钱陆佰叁拾文,次陆佰贰拾文,下陆佰壹拾文。”河南府,即洛阳。生絁,是一种厚丝绸,用槲蚕丝织成,目前仍是嵩县特产。
《二娘子家书》提到的小镜子,应该是做工精良的洛阳铜镜。洛阳是唐朝冶铸业的中心,铜镜的制造是重要的行业之一。唐代洛阳铜镜是古代铜镜艺术的巅峰,其形式多样,包括葵花镜、方形镜等,纹饰则以花鸟为主,寓意吉祥,充满了生活气息。铜镜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华贵,充分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性。当时,铜镜常常作为礼品赠送,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深厚的情感。同时,铜镜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在丝路沿线出土的不少唐代铜镜,与洛阳出土的大量唐代铜镜质地和工艺相同,它们显然是洛阳制造的。
在《二娘子家书》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二娘子为什么来到洛阳?此书信写于哪一年?
《二娘子家书》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二娘子为何来到洛阳的重要线索。家书中写道:“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这句话明确指出,二娘子是从敦煌出发,与“天使司空”一同前往东京洛阳的。
“天使司空”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在唐代,“天使”通常指的是朝廷派遣的使者,而“司空”则是工部尚书称呼。唐朝,在洛阳设六部,工部是其中之一,主官是工部尚书。《二娘子家书》首先出现“茶”字,在此之前,写作“荼”。
把“荼”简化为“茶”的是《开元文字音义》,是开元二十三年编撰的一部官书。因此,《二娘子家书》必写于此年之后。书中提到了“闰三月”,因为从开元二十三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丝路不通,中间只有一年是闰三月,就是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因此,《二娘子家书》写于此年的六月廿一日。
按《洛阳通史》第三卷的考证,天宝十一载,任洛阳工部尚书的是颜真卿。在此之前,他任东都采访判官、殿中侍御史。他在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到了敦煌,代天子巡视,娶二娘子为妻。二娘子的本名叫韦芸。
《二娘子家书》采用的纸张为大幅白麻纸。白麻纸属于古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纸品。此家书用纸幅面宽大,纸质略硬,表面粗糙。虽经千年之久,纤维变质,色呈褐黄,然至今不腐,未被虫蛀,展现出洛阳古老手工纸品的优良品质。(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