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正式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正式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洛阳年俗是春节“非遗”的缩影。从小年至正月十五这段年节期间,洛阳人会以祭灶、贴春联、团圆祭祖、熬夜压岁、串门子走亲戚、舞龙、舞狮、挂红灯等年节仪式或庆祝活动,辞旧迎新,祈福贺岁。其中,舞龙、舞狮、挂红灯等春节年俗,风靡五湖四海。
过了腊八就是年。今日腊八,龙年进入岁尾,蛇年春节眼看就要来了。
洛阳人管生肖蛇叫“小龙”。龙年岁首舞龙灯,蛇年春节自然也要“耍龙灯”。在一众民间社火表演节目中,洛阳市非遗项目“东关双龙”相当有看头。每逢“双龙”起驾,声势震天,观者如云,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东关夹马营,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出生地。民谚云:“龙生龙,凤生凤,一代出了俩朝廷。”东关双龙的“双龙”,便与这“俩朝廷”有关:一条红(火)龙,象征宋太祖;一条青龙,象征宋太宗。
真龙降临,光耀夜空
“东关双龙”又名“火街龙灯”,是瀍河区东关一带节庆庙会期间的压轴大戏,久负盛名。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的灵兽。中华儿女自称“龙的传人”,自古崇拜龙图腾。传说,龙王行云布雨,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在汉唐时期,舞龙灯祈福活动已很普遍。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逢节庆耍龙灯的习俗起源甚早。不过,“东关双龙”是宋代往后才有的,确切地说,是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当上皇帝以后才有的——“东关双龙”之所以叫“东关双龙”,就跟这两位真龙天子有关。
史载,赵匡胤出生于夹马营的八孔窑——今瀍河区夹马营路一带。夹马营本名甲马营。五代后唐时期,这里是皇家禁军营地,有兵甲驻屯于此,拱卫京城洛阳。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那晚,夹马营红光冲天,远望好似火在燃烧。众人惊叹不已,遂称此地为火烧街,简称火街。相传他弟弟赵光义也出生于火街,而且这哥儿俩都当了皇帝,都是真龙天子,故而此街又称双龙街。
东关一带的居民擅长做纸花。五代末期,战乱四起,洛阳城池衰落,东关人迫于生计,走南闯北,把纸花运往外省大城市出售。在南北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揣摩江南龙灯的制作工艺并加以改良,以纸花替代布料做龙鳞,制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关龙灯。
时逢北宋建国,洛阳出了俩皇帝,乡亲们倍感荣耀,遂在东关建太祖庙以示纪念。每年正月,当地的舞龙灯表演亦由白天改为夜晚,由舞单龙变成了舞双龙:一条红(火)龙,一条青龙;一条是扫帚尾,一条是卷尾。龙体内燃灯发光,游龙驰骋夜间,流光溢彩,辉煌夺目。
在瀍河区旭升村一带,则有另一个说法:古时,火烧街北头有一座宋太祖庙,庙旁立着一块古碑,上刻“夹马营”。某日电闪雷鸣过后,巨龙降临此地,乡亲们虔诚祈祷,并往龙身上泼水,求其升天降祥瑞。众人的举动感动了天庭,巨龙腾云驾雾升天。人们模仿龙的形象制作了东关龙灯。
双龙起驾,谁与争锋
旧时,龙灯社的社首多由地保、绅士担任。每逢春节、元宵节及农历七月十五城隍节、农历十月一寒衣节皆有社火表演。
旭升村的王军安,当过村里龙灯社的总指挥。他说,“东关双龙”的大阵仗是其他地方的龙灯社比不了的。按老例,双龙起驾有隆重仪式,先要燃放长鞭一挂,由社首引道到宋太祖庙前,舞上一套招式,再朝城中热闹处行进。
龙灯前面有大红宫灯一对,其后是门旗、帅旗、尖子旗等。旗阵后是挠阁,挠阁后头是开道的梢子棍和火铳。紧随其后,又有48面大锣、4面牛皮大排鼓、24面巨铙、12面大铙,锣鼓喧天,惊天动地。最后出场的,才是威风凛凛的火龙和青龙。龙首重八九十斤,龙尾重五十多斤,舞龙的皆是精壮汉子。
商户们十步备茶、百步设宴欢迎舞龙队。“双龙”行至闹市十字路口,便会扎开架势舞一阵子,或表演双龙戏珠,或表演爬龙山、过龙桥、穿龙门等,时而左右穿梭,蛟龙闹海;时而盘旋游动,龙飞九天,引得观众声声喝彩。
最精彩的是盘龙头:数十人搭成人梯,层层往上传递龙头,只见那龙身盘绕于高梯上,两条巨龙顺着人梯步步攀升,龙头左右摇摆,龙尾来回盘旋,龙口喷出火焰,龙鳞飒飒作响。是时金鼓齐鸣,鞭炮震天,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那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毕生难忘。
非遗绝技,传承有序
东关双龙的龙灯制作工艺颇有讲究。龙灯做得最出色的,是东关张家纸花店。此店的创始人是出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张玉亭。
据说,火龙的龙头为金、红二色,青龙龙头为金、青二色,突眼银牙,龙角挺翘。匠人用竹篾扎成的竹圈做骨架,用彩纸裱糊龙身,用染色绵纸剪制龙鳞。龙身一般分九节,每节间隔用木棍做一固定节柄,便于手持挥舞。龙体内插着点燃的蜡烛——现在也有用手电筒代替蜡烛的,龙眼处安装着两个小灯泡,活灵活现。
旧时,洛阳社火活动主要以祭祀鬼神为目的,演出费用通常由主办活动的地方神社承担。东关一带龙灯社众多,起初只有火街龙灯才能挂白须,表示火街双龙来自真龙天子的降生地,其他地方的龙灯按例不能挂白须。那时,常有社火团队因为争着给自家龙灯挂白须发生械斗。后经调解,大家商定,凡是洛阳的龙灯都挂白须。
20世纪中期,神社逐步解散,社火活动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洛阳社火再度兴起。1985年的正月十五,洛阳市组织举办大型灯节,东关双龙大显身手,声震中原。
如今,洛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夹马营路道路扩宽,南北贯通;地铁载着新时代的洛阳人,从一个春天开往下一个春天。民间非遗也焕发了新光彩,老艺人言传身教,后起之秀接力传承,洛阳社火红红火火,东关双龙抖擞精神,恭候新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