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四面环山。邙山横亘洛阳盆地北部,俗称北邙、邙岭,是黄河和洛河的分水岭,山那边黄河滔滔,山这边洛水依依。
站在邙山眺望黄河
洛阳四面环山。邙山横亘洛阳盆地北部,俗称北邙、邙岭,是黄河和洛河的分水岭,山那边黄河滔滔,山这边洛水依依。
山外有山。邙山多为黄土丘陵台地,山势平缓,平均海拔不过三四百米,不如嵩山雄伟,不如华山险峻。它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得天独厚的文化属性。一个文化人,即便没到过邙山,也多少听说过洛阳北邙。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释、道三教祖庭所在地。《周易》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古时期,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开启了“三皇五帝”的人文时代。伏羲仰观天象,俯瞰山川,一画开天;炎黄二帝携手同心,一统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基业。
邙山是崤山余脉,古称郏山。它自西向东,横跨渑池、新安、老城、瀍河、孟津、偃师、巩义等地,绵延百余公里,在河洛流域“夹”出了一部“上下五千年”。
《周书》记载:“郏,洛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民谚云:“先有郏鄏,后有洛阳城。”
从夏、商、周到隋、唐、五代时期,先后有13个王朝定鼎洛阳,在邙山脚下建都。洛河一线分布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如此密集程度,如此时间跨度,绝无仅有,举世罕见。
北宋司马光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洛阳城”换作“北邙山”也是成立的。
周公在邙山下营造洛邑,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根基;老子在这里清修,参悟天道奥义,始创道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北邙山下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浮沉于滚滚红尘,在儒家的鞭策下追求人生的价值,在道家的开解中窥得灵魂的自在,在佛家的安抚下消解肉身的苦痛。而邙山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历尽岁月风霜,阅遍世事沧桑,平静地接纳一切,包容一切,譬如繁华与衰亡,眼泪与离别。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东方金字塔”“中国帝王谷”之称。“邙山晚眺”摇曳万家灯火,北邙厚土淹埋功名利禄。
《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马头山至神尾山凡三十三山”。在这邙山33峰中,又数洛阳境内的青要山、平逢山、宜苏山、翠云峰、凤凰山、首阳山典故多,名气大。
今天,我们走近邙山,盘一盘山头,说一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