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峇(bā)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幕。这是“峇峇娘惹”文化首次以展览的形式与洛阳市民见面。
此次展览由洛阳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共展出精美文物120余件(套),包含珠饰、刺绣、纺织品、肖像、金银器、瓷器和家具等多个种类,加上丰富的东南亚土生华人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展览多角度呈现了“峇峇娘惹”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独特魅力。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南亚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区域,自15世纪起,移民到东南亚的华人历经数代人的奋斗,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此次展览是“峇峇娘惹”文化第一次在洛阳的博物馆里展出,该展将持续至2025年3月5日。
什么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被称为土生华人。
明代,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航行到东南亚,与当地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印尼和马来半岛,与当地社群通婚,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这些早期的中国移民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与当地非华人女性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峇峇娘惹就是他们所生的后代。其中,男子被称为“峇峇”,主要负责对外参加社会事务;女子被称为“娘惹”,主要管理家中事务。
“峇峇娘惹”文化有何特点?
峇峇娘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与东南亚定居地的社区紧密交融,最终孕育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融合文化。比如,峇峇娘惹的语言“峇峇话”,混合了闽南语和马来语的词汇和语法,成为一种独特的混合语言。
峇峇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峇峇马来话主要是马六甲峇峇的语言,后因许多人搬迁到新加坡而传播过去。
“峇峇”式马来语是早期“峇峇娘惹”身份认同的独特象征。虽然许多年轻的土生华人已不再讲,但是他们仍在推广语言课程、土生戏剧,以及诗歌等,努力复兴这门语言。峇峇福建话主要是指马来西亚槟城州土生华人的语言,它以闽南语为主,夹杂着马来语和英语中的舶来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