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洛阳日报社等十四家媒体共同策划发起的“客家之源 万里寻踪”十四城联动大型直播活动进行第二场,洛阳客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于春斌以《“客家祖根地 归雁洛阳边”——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为题,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感人至深的客家故事。
18日,由洛阳日报社等十四家媒体共同策划发起的“客家之源 万里寻踪”十四城联动大型直播活动进行第二场,洛阳客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于春斌以《“客家祖根地 归雁洛阳边”——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为题,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感人至深的客家故事。
客家之源纪念馆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毗邻见证客家先民南迁路的大谷关,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南端。整个纪念馆坐东面西,依山傍水,为汉代建筑风格。“站在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洛阳的八关之一——大谷关。”于春斌说。
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于春斌介绍,大谷关设于东汉末年,四周沟壑纵横,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大谷关留下了客家先民南迁的足迹。在西晋末年京都洛阳陷落后,大批士族、百姓扶老携幼,穿越大谷关,踏上了千难万险的南下之路。
为了对望客家先民,留住客家乡愁,洛阳围绕大谷关开展了一系列建设项目,客家之源纪念馆是大谷关项目“关、馆、道、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该馆以“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为主题,分成拜祖祭祀大厅和纪念馆主题展厅两大区域。一层中厅为拜祖祭祀大厅,主题展厅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5个部分为脉络,展示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等。
走进位于一层的序厅,一颗富有科技感的“大树”立在厅中,于春斌介绍,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着扎根千尺的河洛沃土和散布四方的客家儿女。序厅之后的“原乡”展厅主要展示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展厅一侧的立体层板画上,古人们或看书、下棋,或弹琴、散步,再现了“客家祖根地”洛阳千年前的繁华盛景。
步入“离乡”展厅内,时间来到西晋末年。因连年战乱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都城洛阳、河洛地区乃至中原大地的百姓,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彼时,客家先民难以生存,被迫离开家园向南迁徙。城中刀光剑影、百姓颠沛流离、士族举家南迁……“离乡”展厅通过图片、壁画、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客家先民经历多次南迁,在他乡“生根发芽”,让河洛文明遍地开花的过程。
随后,镜头跟随于春斌来到了“他乡”展厅。该厅可以看到以图片和模型展示的土楼、围屋等建筑,了解围屋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客家文化传统。“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只有客家的民俗和语言,还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于春斌说,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追本溯源,客家围屋是东汉魏晋时期河洛坞堡的移植。
于春斌说,洛阳是客家先民铸就辉煌的古都,也是客家乡亲魂牵梦萦的根亲祖地,是客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原乡故土。客家人根在河洛,此次洛阳举办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诚挚希望更多客家人回家。
21日,第三场直播将走进洛阳另一关隘轘辕关,该关隘作为洛阳交通大动脉上的险隘和咽喉所在,既是古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又是洛阳通往汝州、许昌、襄阳等地的要衢与捷径,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另一重要关隘。(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