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多大?”“家庭地址是啥?”“电话多少?”……去医院看过病的人,相信有过这样被询问的经历,有人觉得医生问诊像在“查户口”,甚至有医生问诊详细到了解患者多年前身体出现过的异常,“现在的病跟好多年前的病好像也没关系啊”。
“年龄多大?”“家庭地址是啥?”“电话多少?”……去医院看过病的人,相信有过这样被询问的经历,有人觉得医生问诊像在“查户口”,甚至有医生问诊详细到了解患者多年前身体出现过的异常,“现在的病跟好多年前的病好像也没关系啊”。
去医院看病,有哪些情况需要尽量说详细点?如何跟医生高效沟通?
镜头一 医生像在“查户口”为什么要回答
近日,65岁的市民李先生因肚子胀、消化不好前往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讲述完主要症状后,医生按惯例问他:“家住哪儿?联系电话多少?”
面对这些问题,李先生虽纳闷,但还是如实回答了。
“结婚没?有几个孩子?”“父母有什么疾病吗?”医生又问。
“我身体不舒服,你问他们干啥?怎么跟查户口似的?我为啥要告诉你这些?”李先生忍不住反问。
“这是了解家族史,完善您的病历。”医生解释道。
●医生有话说:该科主任李华介绍,问诊是医生的基本功,除了要通过问诊了解病人主诉、现病史,还需了解其既往病史,判断对本次疾病是否有影响;了解家族成员情况,是为了鉴别是否存在相关遗传因素,便于明确诊断。而掌握患者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是便于后期回访,有些疾病的长期管理要靠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落实。
镜头二 病史半天说不完无效沟通费时间
近日,58岁的市民刘女士因头晕、头痛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头晕的症状有多久了?”医生问。
“有好些年了。”刘女士说。
“具体几年?从哪一年开始的?”医生问。
“从孩子结婚那年开始头晕的。”刘女士想了想说道。
医生闻言追问道:“你再想想,哪一年发生的?到现在有几年了?”
●医生有话说:该科副主任石进峰表示,像这样的对话,几乎每个医生都遇到过。患者看病时或记不清关键时间点,或问东答西,或提起病史就从多年前说起,但无法提供太多有效信息……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和患者往往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镜头三 多年前的手术有必要告诉医生吗
58岁的市民王女士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多年,近日,她因相关症状加重而就诊,医生观察到她眉毛稀疏,对其病史格外留意。
“这些年没得过什么大病,就是甲减一直不好。”王女士说。
“做过什么手术没?不仅是这些年,是从小到大!”医生强调道。
“年轻时生孩子大出血算不算?”王女士回忆后说。
“产后出血是很重要的病史。”医生说,“之前为啥不说呢?”
“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跟现在有关系吗?”王女士问。
最终,结合病史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王女士被确诊患有腺垂体功能减退。
●医生有话说:该科主任杨秋伟介绍,医生表面是看某种器官的病,其实脑中思考的是“人”这个整体,很多疾病的症状是相似的,那么就需要医生从患者提供的病史、家族史等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出关键线索,进而明确诊断。
说清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和医生高效沟通
“问诊是医患之间很重要的沟通过程,医生诊断的依据来自患者的体征、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症状主要来自患者的感受和描述。”杨秋伟说,“医生问诊时有自己的逻辑,一般会从主要症状问起,随后询问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是否有病史,再询问家族史、过敏史及其他重要病史,了解这些信息后,医生对病情就会有大致判断,再结合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那么,就医时患者怎样才能和医生高效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症状,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判断呢?根据几位专家的建议,以下三句话,请大家就医前准备好。
第一句:表达需求,如“我今天来解决什么问题”“我是因为什么问题来就诊的”。
第二句:讲述自己的病史。建议就医前把生病的过程按时间顺序捋清楚,尽量用量词表达症状初次出现的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持续时间或发作频率(几分钟、几小时、几周等)、什么状态下出现的(运动时、休息时等)、缓解方式(自己不管能不能好、吃药没、吃的什么药)。
第三句:其他重要病史,如手术史、过敏史、心脑血管疾病史等,带好相关检查结果或病历,就医前按时间顺序整理好,可节省时间,便于医生明确诊断、避开用药禁忌。(洛健融媒·洛阳网记者 裴冉冉 通讯员 徐建军 李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