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南渡后,不仅河洛正音、中原书法随之南传,魏晋玄学也被带到了江南。江南名士开始重视玄学,渐开清谈之风。为了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追求心灵的自由,他们貌似有话不能好好说,这是为何?
永嘉南渡后,不仅河洛正音、中原书法随之南传,魏晋玄学也被带到了江南。江南名士开始重视玄学,渐开清谈之风。为了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追求心灵的自由,他们貌似有话不能好好说,这是为何?
从儒至道,玄学诞生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频仍,经学渐渐没落,玄学悄然兴起。西晋灭吴后,以儒学立身的江南士族逐渐接受京洛学风,开始认识玄学。
太康末年,陆机、陆云兄弟从吴地入洛,二人行至河南偃师时,天色阴晦,“望道左,若有民居,因投宿。见一少年,神姿端远,置《易》投壶”。陆机与其谈论,心服其能,但不知少年是谁。次日,旅店老妪说:“此东十数里无村落,有山阳王家冢耳。”原来,陆机遇到了早年去世的玄学大师王弼之魂。
曹魏正始年间,正是何晏、王弼等名士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王弼,字辅嗣,生于世家大族,祖父王凯是“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族兄,祖母是荆州牧刘表的女儿,家有继承祖上的万卷藏书,人生起点相当高。
王弼幼年就很聪明,十几岁便被当时的名士所赏识。他口才出众,见解独到,往往语出惊人。时文坛宗主、正始玄学领袖何晏,曾当众列出数条精妙玄理,问少年王弼:“这些道理我已经讲透彻了,你还能反驳吗?”王弼从容应对,把何晏之论批得千疮百孔,在场宾客无不认为何晏理屈。何晏称赞王弼:“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王弼23岁就去世了,虽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何晏注释《老子》还未完成,听王弼谈起注释《老子》的意旨,发现自己多所欠缺,中途收手。王弼注释《周易》,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把《周易》变成谈哲理之书,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评价:“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
竹林玄学,魏晋风流
司马氏篡权后,正始名臣何晏等人被害,王弼病死,正始玄学陷入沉寂,竹林玄学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思想与行为上贯彻对礼法的不屑与反抗:精神上不屈服,政治上不合作,隐于竹林,喝酒赋诗,谈玄论道,最终选择杀身成仁。
阮籍没有嵇康那样硬气,他选择敷衍司马氏,并通过怪异的行为发泄心中苦闷。他毫不掩饰对人的喜恶,欣赏哪个,就青眼相加;瞧不起谁,就翻个白眼。嫂子要回娘家,他去送嫂子,有人讥讽他失礼,他却说:“礼岂为我设邪?”
阮籍爱喝酒,邻家美妇当垆卖酒,他老去买酒喝,喝醉了就睡在美妇身旁。那家的丈夫暗地里观察,始终未见丝毫越轨行为,便不再怀疑他。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家求婚,阮籍一醉就是六十天,司马昭找不着说话的机会,只好作罢。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阮籍正与人下棋,等下完棋,他才“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世说新语》中说,阮籍喝酒,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要借酒浇“胸中垒块”。他不愿与司马氏同流合污,又不想明目张胆地反抗,只能一醉到底!如此惊世骇俗而又纯真无邪,正可谓魏晋风流。
有话不能好好说吗
永嘉南渡后,魏晋玄学随之南传,江南成了新的玄学中心。
东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高僧支遁(字道林)。他精通老庄之学,极擅长谈玄,为当时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所欣赏。在这一众名士的引领下,东晋清谈之风盛行,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可谓得了真传。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他们曾有一段对话颇为有趣:“你是哪个部门的?”“不知道是哪个部门,只是常常看见牵了马来,好像是马曹。”“官府中有多少马?”“我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呢?”“马近来死了多少?”“不知道活着的,怎么知道死掉的?”
又一次,桓冲对王徽之说:“你在军府中的时间很久了,近来应当安排事务了。”王徽之起初不吭声,只是望向远方,然后用手版撑着面颊道:“西山的早晨,极有清爽之气。”此言好一派魏晋风度!但为啥他不能好好说话?
魏晋乱世,政治昏暗,文人因言获罪,动辄惨遭杀戮。血淋淋的教训令人恐惧,不说话吧,憋屈;说话吧,怕祸从口出,于是他们选择了玄学与清谈。清谈又称玄谈、谈玄,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基本内容,摈弃世务,专谈本末、有无等抽象玄理。貌似有话不能好好说,实则考验智慧,暗藏玄机,既表达对朝政的不满与讽刺,又避免被抓住把柄。
一味清谈,未免耽误建功立业。一次,大司马桓温想趁雪天打猎,先探望了王濛、刘惔等人。刘惔看他身着戎装,问道:“老贼,穿这身衣服干什么?”桓温说:“我如果不穿这身衣服,你们这班人哪能闲坐清谈?”(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