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洛阳有不少与数字相关的典故,如三代之居、三国归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陆入洛,三张减价”、金谷二十四友等。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这就来看一看。
历史上,洛阳有不少与数字相关的典故,如三代之居、三国归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陆入洛,三张减价”、金谷二十四友等。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这就来看一看。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有些文人如今名气不大,在他们那个时代却名满天下。比如“洛中八俊”中的朱敦儒,就连南宋文豪辛弃疾都对其推崇备至。
“洛中”,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洛中八俊”,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八位洛阳才俊。
漫长的岁月湮没了其中五人的名姓,八俊中只有三人被确认身份:“词俊”朱敦儒、“诗俊”陈与义、“文俊”富直柔。《宋史》各有其传。
“靖康之难”后,宋室仓皇南渡。陈与义三人漂泊江南,心向中原,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词,引领南宋爱国主义文风。
窥一斑而知全豹,经由他们,约略可了解“洛中八俊”。
河洛才俊下江南
“洛中八俊”成名时,北宋最后一段太平年月正悄然流逝。
宋人楼钥在《攻媿(愧)集·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中提及:“承平时,洛中有八俊。陈简斋诗俊,岩壑词俊,富季申文俊,皆一时奇才也。”
陈与义,号简斋,诗写得好;朱敦儒,号岩壑,词作得妙;富直柔,字季申,文章写得高明,皆为文坛精英。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宋高宗赵构领着中原士人逃亡江南,建立南宋,偏安一隅。陈与义等人亦背井离乡,从洛阳去了南方。
公元1169年,楼钥北上出使金朝,著有《北行日录》。此时,朱敦儒等人已过世多年,楼钥行经中原,忆及“洛中八俊”,不胜感慨,恨自己出生太晚,来不及见偶像朱敦儒一面。
“词俊”朱敦儒
朱敦儒是官宦子弟,生于公元1081年,字希真。像很多富家子一样,年轻时的他散漫不羁,经常狎妓饮酒,纵情游玩河洛山川。
《宋才子传》等记载,靖康年间,朝廷提拔朱敦儒当学官,他拒绝了,声称自己天性爱自由,作《鹧鸪天·西都作》明志:“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宋室南渡后,朱敦儒避乱南方,一度蹉跎度日。后来,他在朋友的劝说下赴朝听命,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出任兵部郎官,立志要救国还乡。
可惜当时秦桧掌权,朝中乌烟瘴气。朱敦儒追问着“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力挺抗战派,反而被人排挤,遭到弹劾,索性辞官隐退。
让人纳闷的是,退休后的朱敦儒又被“返聘”为鸿胪少卿,成了秦桧的座上宾。
据说老朱是被逼的。秦桧常笼络文人骚客粉饰太平,其子秦熺(音同西)也好文学。父子俩先提拔朱敦儒的儿子,再让小朱去做老朱的思想工作,老朱不干都不行。
坊间都说老朱为了儿子丧失原则,晚节不保。老朱自己倒是坦然。他在《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中写道:“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公元1159年,朱敦儒病逝,其作《岩壑老人诗文》佚失,仅存词集《樵歌》。他的词作或清新流畅,或豪迈旷达,真实坦诚,自成一家,启迪了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辛派词人”。辛弃疾自云曾“效朱希真体”,陆游亦深受朱敦儒影响。
“诗俊”陈与义
陈与义生于公元1090年,学识渊博,本是北宋太学博士。中原沦陷后,他辗转南下,曾任南宋参知政事,举荐贤士,辅佐朝纲。
那时的他斗志昂扬,有诗云:“中兴天子要人才,当使生擒颉利来。正待吾曹红抹额,不须辛苦学颜回。”呼吁有志之士团结协作,为国效力,匡扶中兴。
无奈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渺小如蝼蚁,即便陈与义是辅政大臣亦难有作为。绍兴年间,他称病告退,在江南水乡筑室读书,自号“简斋居士”,倚杖观雪,自嘲“我是人间富贵人”。
老来怀旧,陈与义曾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追忆年轻时在洛阳“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好时光,嗟叹“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相比作词,他写诗的成就更大,无论是“万里家山无路入,十年心事有谁论”,还是“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都有一股质朴感人的力量。
山河破碎,故土难回,让陈与义对唐代爱国诗人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以杜甫为榜样,书写了许多雄浑沉郁、细腻生动的爱国诗篇。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陈诗有风骨,称其为“陈简斋体”。
陈与义49岁去世,现存诗词19首,其中有一首《咏牡丹》,诗云:“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与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异曲同工。而写诗的人也和洛阳老乡杜甫一样,客死异乡,余生再没见过洛阳牡丹。
“文俊”富直柔
富直柔生于1084年,是北宋宰相富弼的孙子。靖康初年,因文章出众,他被举荐入朝,任秘书省正字,校正典籍。
“靖康之难”后,富直柔乘船南下,追随宋高宗左右,谏言献策,颇得器重,曾任南宋枢密院“二把手”——同知枢密院事,参与军机大事。
宋高宗没有儿子,上虞丞娄寅亮上疏,建议从皇室宗亲中选拔好苗子,培养皇嗣。富直柔深以为然,举荐娄寅亮出任监察御史。赵昚(音同慎)由此被立为普安郡王,日后成了南宋第二任皇帝。
富直柔没等到赵昚登基,更没等到朝廷收复中原。他恪守原则,反对重用无能官员,比如有勇无谋的范致需、奸佞狡黠的王继先等,为此不惜得罪上级,忤逆宋高宗。因为性子直,不肯趋炎附势,他在朝中频频树敌,南宋抗金名相吕颐浩和卖国贼秦桧都不待见他。在枢密院待了不到一年,他就被贬职。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春节前,抗金名将岳飞遭人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宋高宗向金朝俯首称臣。同年,富直柔因误判死罪被降职。此后他郁郁寡欢,于公元1156年去世,仅存一幅《别久帖》,远不如他爷爷富弼随手写的《儿子帖》有名。
有名又怎样?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休戚相关,“洛中八俊”被时代割裂成了“洛中三俊”,前半生留在北宋,后半生撇在南宋,矛盾,彷徨,荣辱悲欢都如雪泥鸿爪。留下的,只有一颗千古跳动的爱国心。(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