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今人多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来过,各地民政部门都在准备这一天“为爱加班”。
后天是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今人多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来过,各地民政部门都在准备这一天“为爱加班”。
其实,七夕节在古代不只是情人节,还是乞巧节、晒书节。如果要办一场七夕展,牛郎织女自然是主题,但也少不了以下几件展品。它们长啥样儿?也许AI知道。本文所讲故事,当解说词正好。
杨贵妃的九孔针和喜蛛
牵牛星(俗称牛郎星)、织女星,原本只是天上的星星,后来民间渐渐演变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织女住在天河之东,“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古代的姑娘们为了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便在七夕节这天穿针乞巧。
据史书记载,这一乞巧方式汉代便有,如果要找一个古代知名人士代言,还得是唐朝的杨贵妃。
在东都洛阳度过少女时代后,杨玉环嫁入皇室,后来又被唐玄宗封为贵妃。每到七夕,唐玄宗和杨贵妃便在华清宫游宴,“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陈以瓜果酒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此外,嫔妃们还要每人拿一枚九孔针,用五色线对月穿针,穿过便谓得巧。猜想杨贵妃用的九孔针、五色线必是上等贡品,即便她不是后宫手最巧的女人,也能轻松得巧,谁让她“三千宠爱在一身”呢!
这夜,有一种小蜘蛛也是重要角色,其名为喜蛛,又称喜子、蟢子、喜母,体细长,色暗褐,脚很长,古人以其出现为喜兆。
宫女捉来喜蛛,将其装进小盒子,次日拂晓打开盒子,看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杨贵妃若也玩“喜蛛应巧”,高力士怕是要提前多日就开始挑选“能干”的喜蛛,以便替主子博贵妃一笑。
有趣的是,“喜蛛应巧”的评判标准历代有所不同,据《荆楚岁时记》载,南北朝时“有喜子网于瓜上”便谓得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时主要看“蛛网稀密”;据《东京梦华录》载,宋时“若网圆正,谓之得巧”,要求真是越来越高了。
司马懿的经书和阮咸的短裤
晒书的习俗也是汉已有之。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七月七日晒经书(儒家经传)及衣裳以防虫蛀的习俗。有关七夕节晒书的逸事和诗文有不少,首选晒书习俗代言人,那得是司马懿。
东汉末年,曹操为壮大曹氏集团,求贤若渴,看上了青年才俊司马懿。司马懿不愿屈节,谎称自己患了风痹,下不了床,不能为曹氏效力。曹操疑心病那么重,自然不会相信,派人摸黑到司马懿家刺探,发现他果真卧床不起。
到了七月初七,照例要晒书,司马懿书架上的儒家经典被一一摆到了院子里。谁知突然天降暴雨,司马懿爱书心切,瞬间忘了装病这回事。他跳下床跑进院子抢收书籍,丝毫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站着一个目瞪口呆的婢女。
担心秘密泄露招致灾祸,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亲手杀了这个婢女灭口,接着又亲自烧火做饭。司马懿由此十分看重张春华。
数十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七月七日曝书晒衣的习俗依旧,七夕节晒衣的代言人——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登场。当时,阮家族人聚居,住在道北的都是富户,住在道南的皆为贫家。这年七夕节,道北阮家大晒衣服,“皆纱罗锦绮”,道南阮咸则取来一根竹竿,在院子里挂起一条“大布犊鼻裈(音同昆)”,即粗布短裤。有人觉得奇怪,他便说:“我不能不随风俗,就做做样子吧。”
到了东晋,名士郝隆更出奇,七夕节那天,别人晒书晒绫罗绸缎,他光着上身躺在地上,仰面朝天晒肚皮。有人问他这是为何?他嘴里蹦出三个字:“我晒书。”言外之意,别人家里有财,在下肚里有才!
其实,古代爱书之人,并不单在七夕节晒书。公元1073年,司马光在洛阳尊贤坊北建独乐园,园中筑有读书堂,堂中藏书万余卷。司马光十分爱惜书籍,每年从初伏到重阳,瞅着天气晴朗,便将书摆在案几之上,搬出来晒太阳,所以他的藏书“年月虽深,终不损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那时候,住在安乐窝的邵雍和住在独乐园的司马光是好朋友,邵雍说不定去看过司马光晒书。关于晒书这事儿,邵雍有一首《曝书吟》令人深思:“虫蠧书害少,人蠧书害多。虫蠧曝已去,人蠧当如何?”(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