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区邙山街道土桥社区,花农卫献峰24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近8000盆“洛阳红”娇艳欲滴。一大早,老卫用力将十几盆催花牡丹搬上发往广州的快递车,顾不上抹额头上的汗珠,又一头扎进湿热的大棚里。
开栏语
又是一年新春至,时光不负赶路人。
环视河洛大地,全市上下正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阵阵热潮,各地干部群众满怀豪情、砥砺奋进,不断开创现代化洛阳建设新局面。自即日起,洛报融媒记者再次踏上“新春走基层”的路途,深入大街小巷、工地车间、田间地头,用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全媒体记录河洛儿女的奋进之姿和生活新貌。敬请关注。
史国安(右)教授卫献峰催花技巧
料峭大寒,牡丹绽放。
在老城区邙山街道土桥社区,花农卫献峰24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近8000盆“洛阳红”娇艳欲滴。一大早,老卫用力将十几盆催花牡丹搬上发往广州的快递车,顾不上抹额头上的汗珠,又一头扎进湿热的大棚里。
在大棚内,两棵牡丹对照试验株前,老卫的专属科技特派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史国安已等候多时。
“史教授,您推荐的菌肥神了,牡丹苗长势快了不止3倍!”坐上圆板凳,指着两棵长势截然不同的牡丹,老卫话语中带着感激。
“等卖出去后再算算总账,看催花期缩短了多少天,‘身价’涨了多少元。”史国安微笑着,显得胸有成竹。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并将突出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列入阶段性重点工作之一。
年宵牡丹盆花种植规模从三四千盆,到眼下的近万盆,年收入从10万元左右,增加到时下三四十万元,这些年,老卫的催花牡丹“业绩”突飞猛进。究其原因,拿他自己的话说,正是一次次“对照史教授的催花技术尝试”,让他尝到了“技术饭”带来的甜头。
前年,也正是抱着“试试”的心态,老卫在史国安的建议下,在大棚里增施了气肥。缓释肥、叶面微肥、燃烧法补充二氧化碳……一套技术“组合拳”打下来,绿叶浓了、花苞大了、花色更艳了,近万盆催花牡丹不到腊月二十五就一销而空。“有客户甚至从外地赶来,用绳子圈住订购的牡丹,以防被其他客户抢购。”对于去年的火爆场景,老卫更是记忆犹新。
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涵养着赓续千载的文化,也寄托着富民一方的希望。市科技局总工程师张炜介绍,这些年,市科技局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免费分享套盆栽植技术,节省水肥成本;手把手教授智慧大棚技术,实现“手机上种牡丹”;推广冷库低温春化等工艺,催花期从70天缩短至60天……这些年,史国安几乎“下了讲台就下地”,一有空就往牡丹基地“钻”。
在史国安的微信群里,像老卫这样的“学生”,已经添加了400多个,涵盖老城、宜阳、孟津等县区,“桃李遍洛阳”。通过传授分株、嫁接、修剪、裁切、植保、保鲜等技术,史国安团队让不少牡丹花农盆均销售价格从50元跃升至200元以上!
“我还是那个观点,咱不少人技术强但营销弱,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金字招牌,还要在互联网销售上再下功夫。”聊完菌肥使用技巧,说起下一步的发力方向,史国安的课堂又“开讲”了。
“放心吧,史教授。你看,装备已经备上了!”指着大棚里最新购置的补光灯等直播装备,卫献峰眼中充满希望。
大棚里的催花课堂,不只催开了雍容的牡丹,也“催”快了乡亲奔“富”的步伐……(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