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它横跨洛水,南接天街,北对端门,自隋至宋存在了500多年,是许多历史事件及王朝兴衰的见证者。
天津桥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它横跨洛水,南接天街,北对端门,自隋至宋存在了500多年,是许多历史事件及王朝兴衰的见证者。
今天,人们期待着天津桥重新面世,借此机会,我们也来聊聊有关它的往事。
北宋重修天津桥
历史上的天津桥经过多次改造和重修。据史书记载,它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洛阳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他定都开封,以洛阳为西京,次年便重修天津桥。《宋史》中对此的记载是:“洛水贯西京,多暴涨,漂坏桥梁。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成。”
向拱是武将出身,战功卓著,深得宋太祖赵匡胤宠信。他重修的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石纵缝以铁鼓络之”,十分坚固耐用,向拱因而受到朝廷嘉奖。
后来,邵雍因爱洛阳“山水风俗之美”,与家人迁居天津桥南,闲来常在天津桥上散步。在《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中,他说:“去年桥上凭栏人,今岁桥边骑马身。桥上桥边不知数,於今但记十三春。”可见天津桥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此后天津桥仍有被水冲毁的记录。如邵雍之子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说,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夏,“洛中大雨,伊、洛涨,坏天津桥,波浪与上阳宫墙齐”。
宋徽宗政和年间欲朝谒皇陵,命宋升主持修治洛阳宫城,以备西幸。这个宋升也不简单,他是蔡攸的妻兄。蔡攸又是谁呢?他是权相蔡京的长子,被宋徽宗视为心腹,后来也当了宰相。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八月十日,时任京西路计度都转运使的宋升决定重修天津桥。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说,洛阳天津桥将“依仿赵州石桥修砌”,并命人彩绘设计图,“作三等样制修砌图本一册进呈”。
很快,宋徽宗下诏“依第二桥样修建”。宋升又说,从唐代《洛阳图》来看,西京端门前“旧有四桥,曰谷水,曰黄道,在天津桥之北;曰重津,在天津桥之南,并为疏导洛水夏秋泛涨”。因谷水与洛水合流,谷水桥早已不存,如今重修天津桥,“其南北理当亦治二桥,以分其势”。
宋徽宗同意了。这次重修后,天津桥应基本恢复了盛唐时的风貌。
宋金洛阳争夺战
宋徽宗在位期间,北方的女真族日渐强大,建立了金王朝。金灭辽后入侵中原,宋徽宗忙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但也没能逃脱亡国之君的身份。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往金国,北宋灭亡。当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商丘)登基,后又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洛阳是北宋西京,也是宋金两国在中原交锋的前沿阵地。南宋初年,这里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夺战,但直到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天津桥仍屹立在洛水之上。这里发生的历历往事,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切见证。
据《宋史》记载,绍兴年间,宋军在战场上不断取胜,收复了中原的大片失地。在完颜昌等金朝重臣的提议下,金国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南宋,南宋对金国称臣纳贡,双方达成“天眷和议”,持续多年的战争暂时平息。
然而,金朝的主战派对此并不认可。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完颜昌已死,金国背弃盟约,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欲夺取已归还南宋的河南、陕西等地。得知金国名将李成要攻打洛阳,西京留守李利用、副总管孙晖弃城而走,守城的重任落在了武官李兴身上。
李成是南宋叛将,勇悍过人,治军甚严,李兴手下则是从周边新招募的义兵,双方实力悬殊。清代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称,当时“李成以铁骑数千据天津桥,兴令七骑逆击之”。随后,李兴又从天津桥转战至定鼎门,最后因伤重倒地不起,“夜半复苏,乃走外邑聚兵”。李兴寡不敌众,不得已外出募兵。敌军趁机入城,李成则成了河南知府。
在这场洛阳争夺战中,从九品武官李靓也表现出众。他率部下迎击金国的翟将军,“转战至西京天津桥南,俘翟将军,乘胜逐北”。可惜金兵主力很快赶到,李靓战死,时年31岁。
天津桥是宋金洛阳争夺战的主战场,只可惜李兴等人在这里浴血奋战,也挡不住宋高宗向金国求和的脚步。次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两国暂时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天津晓月今何在
这次宋金和议后,宋高宗杀了名将岳飞,金国则送回宋高宗的生母韦贤妃,并归还了其父宋徽宗的灵柩。双方维持了20年的和平,后来金国再次伐宋。南宋忍无可忍,与蒙古人联手灭了金国。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又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灭。
尽管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年久失修的天津桥依然立在那里。元人张养浩曾在《山坡羊·洛阳怀古》中说“天津桥上,凭栏遥望”,可见南宋灭亡数十年后,洛水之上的天津桥仍在。
到明代时,学者都穆从洛阳县城出发游览伊阙,又在《游伊阙记》中记述了他看到的天津桥:“伊阙在洛阳西南三十里,癸酉(公元1513年)仲冬二十九日,进士路君敬夫陪予往游。离洛城五里经天津桥,桥久圮,石悉有力者取去,今易以木。”
都穆是苏州人,明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家,少年时与唐伯虎交好。他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进士及第,后在朝中任职。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奉使至秦川”的都穆经过洛阳,好友路敬夫陪他游览伊阙。途中两人经过天津桥,发现桥身早已塌毁,曾经壮观的石桥也被简易的木桥所取代。
路敬夫在明嘉靖年间当过洛阳令,并主持编纂了最早的洛阳县志。他陪都穆过天津桥后又到安乐窝,瞻拜了邵子祠中的邵雍像。
邵雍生于太平之世,诗中多描绘天津桥的风花雪月。对明代文人来说,最美的天津桥只有一个意象,那就是天津晓月。
天津晓月是明清时期的洛阳八景之一,吟咏它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如明嘉靖年间,沈应时、刘贽、刘衍祚三人同游天津桥,分别以《天津晓月》为题作了诗。其中,刘衍祚说“古桥余胜迹,侵晓一闲游”,可见此时的天津桥已经盛景不再。
后来,天津桥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桥西发现了昔日天津桥的石砌桥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天津晓月的美景能够重现。(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