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从扬州任上调往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此时的朝廷,危机四伏,风声鹤唳,大变在即。
是年八月,具有政治敏感的杜牧觉察到时局不利,遂“移疾分司东都”。三个多月后,朝廷发生了甘露之变。
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大臣李训、郑注等策划诛杀宦官。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等朝廷重臣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惨遭灭门。在这次事变后,有一千多人被诛杀,史称“甘露之变”。
因为身处洛阳,远离政治漩涡,杜牧躲过了这场浩劫,但闻知此变,依然胆战心惊。
杜牧生性耿直,风流潇洒,不拘小节,不屑于官场逢迎,因而仕途不顺。即便如此,诗人依然心怀梦想,忧国忧民,期待实现政治抱负。甘露之变让他更感前途渺茫。
想当年,诗人在洛阳进士及第,“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是何等意气风发!甘露之变后,朝廷风雨飘摇,在东都洛阳,面对宫阙楼宇之荒凉,想到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诗人惆怅满怀。
唐玄宗天宝之前,唐朝皇帝经常驾幸洛阳,安史之乱后,皇帝就不来洛阳了,宫殿日渐荒废。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诗人称心情和春草一样“悠闲”,自己早已看淡是非名利。话是这么说,其实他深感宦海沉浮,人生险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洛阳有名山曰嵩山,因汉武帝、武则天等皇帝曾在此封禅,又称“万岁山”。诗人渴望看到唐王朝的复兴,期待国家中兴,让自己能够大展宏图。只可惜“苍翠空高万岁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云缥缈,流水无情,一个“空”字,寓意深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