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处理婆媳关系的话题,不少人会觉得这是门学问。
张淑芬试戴婆婆留下的耳暖
耳暖用料上乘 婆婆平时舍不得戴
“你看,婆婆戴过的这对耳暖用料上乘,以前老人根本舍不得戴,都是过年或外出走亲戚时才戴,那时还用一根绳连接,以防丢失。”张淑芬说。
张淑芬1960年成家,1964年随丈夫到洛阳工作,住在老城区定鼎大道附近。多年来,她与婆婆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她欣赏婆婆的性格,尊敬婆婆,俩人处得来。她和爱人在洛阳工作,婆婆隔三岔五乘坐火车来洛阳,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帮忙带带孩子、做做饭。空闲时间,他们带着老人到龙门石窟、白马寺、老城等地逛。
张淑芬的婆婆裹了小脚,一生都是穿手工做的布鞋。婆婆针线活好,做耳暖,为一家老小做衣服、鞋子。张淑芬的针线活也不差,曾为婆婆做过两双鞋。“第一双鞋是我结婚后不久给婆婆做的,是一双黑色单布鞋。”张淑芬回忆,另一双鞋是在婆婆85岁大寿时做的。那时张淑芬工作忙,都是下班收拾好东西后挤时间做,一共用了半个月。那双鞋鞋面为枣红色的平绒布,上有竹子和梅花刺绣。当时,用鲜艳的布料做鞋在城里比较流行,而在农村仍比较传统,做鞋还是以黑色布料为主,因此婆婆收到这双鞋后很开心,穿着在整个村炫耀,收获不少赞美和羡慕的目光。
在张淑芬的记忆里,自从她进了家门,婆婆很少戴耳暖了,那是旧社会的产物,当时也已不再流行,老太太冬天改戴帽子,不仅能护住耳朵,还能包裹住整个头部。不过,婆婆一直保存着耳暖。
耳暖成为记忆的载体 也见证了社会变迁
1993年,张淑芬的婆婆去世,享年89岁,其生前留下的两对耳暖,张淑芬没舍得扔掉,而是当宝贝一样保存至今。她说,耳暖是婆婆一生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她经常教育晚辈不要攀比、铺张浪费,而应厉行节约、勤俭持家。
张淑芬感慨,婆婆留下的耳暖也成为她记忆的载体,每当看到耳暖,与婆婆有关的过往立马浮现在眼前。她感慨时间过得快,她也在岁月无声中慢慢变老。
“这两对耳暖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张淑芬说,如今到了冬天,商场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帽子、手套,还有琳琅满目的耳暖,无论从样式还是保暖性能方面,都比她保存的耳暖要好。不过,婆婆留下的耳暖属于“稀缺品”,对于她来说无比珍贵。
现在,张淑芬有个心愿,想将婆婆的这两对耳暖捐献出去,希望我市的博物馆等能够收藏,作为老物件让更多人看到,起到教育和启迪后人的作用。
每个老物件,都留有真实的岁月痕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些让人难忘的故事,承载了那个年代的点点印记和精神财富。(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魏巍 实习生 刘淼淼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