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用寸来计算光阴呢?一米光阴不行吗?一日光阴不是更贴切吗?
有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用寸来计算光阴呢?一米光阴不行吗?一日光阴不是更贴切吗?
这得说到古人计算时间的法子。
古代没有钟表,古人是用圭臬(或称圭表)来测算时间的。早在数千年前,河洛先民就观察到树影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变长或变短,于是发明了天文仪器圭臬,通过“立杆测影”来判断时间:在地上平放一个圭形尺——俗称土圭,两端各立一根标杆——古称臬或表,圭上的刻度是一寸一寸的,根据阳光下标杆投在圭上的阴影长短为几寸,便可推算时辰和节气。
因为光阴是按寸计算的,故而有“一寸光阴”之说。
洛阳地处河洛腹地,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周灭商后,周公派人在河洛地区测日影、断节令、判方位,在“天下之中”营建洛邑,这才有了洛阳。
一代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登临嵩山封禅,为纪念封禅大典成功,改太室山所在的嵩阳县为登封县。
唐代的天文学家南宫说,奉旨在登封造了一座周公测景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边造了一座观星台。观星台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天文台,台下有一根数十米长的石圭。
圭在被当成“量天尺”之前,本是一种礼器,也是一种信物。东周贵族在祭祀时会“以青圭礼东方”。诸侯结盟时将盟书刻在玉圭上作为凭证。
因为圭的重要性,古人以圭为阴阳之始,用圭臬测算时令。后来,圭、臬被引申为标准、法度、准则。成语“奉为圭臬”便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王贞白有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都是劝人珍稀光阴好好学习的。白天有日影,一昼12小时是一尺,一尺有10寸,一寸光阴为1.2小时,也就是72分钟。夏季昼长夜短,一寸光阴应更久些。(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