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物名称中的生僻字,您都认识吗?
diàn
钿
螺钿是我国特有的镶嵌艺术
镶嵌螺钿木梳妆盒
螺钿(diàn),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镶嵌艺术瑰宝,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为镶嵌装饰之意。
螺钿起源于商代,至唐代,我国的螺钿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清代,螺钿备受宫廷青睐。有资料显示,1771年(乾隆年间),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
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内,有一件精美的清代镶嵌螺钿木梳妆盒。它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10厘米,抽屉及顶部镶嵌有螺钿花纹。
xūn
埙
我国早期吹奏乐器
陶埙
埙(xūn),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之一,很早便已出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埙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等多种类型。古人认为,其音色朴拙独为天籁,由此可见,它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有一件古代颇为流行的乐器——陶埙。它腔体中空,整体呈梨形。研究表明,这件陶埙是轮制工艺制成的,肩部有轮制的弦纹痕迹,底部有二次修整时留下的刀削痕。陶埙的尖顶部分有吹口,腹部一侧有一音孔。
xiāo
鸮
古人眼中辟邪驱凶的“神鸟”
玉鸮
鸮(xiāo),古时又叫“逐魂鸟”,因其习惯于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古代先民认为,它有辟邪驱凶的作用,因此,它被看成是受人尊重的神鸟,是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化身。
在各地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与“鸮”有关的文物,在洛阳博物馆内,就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玉鸮。这件玉鸮用浅黄色玉雕刻而成,嘴尖下折成钩,两角弯曲,尾部上翘,两足蹲立,头部刻画两眼,身上刻画羽毛。
专家推测,古人把祭器做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达神灵。玉鸮是天地、人神合一的代表形象之一,是古代先民借以抒发对神鸟崇拜及喜爱的情感表达。
jiǎ
斝
商王朝的“御用酒杯”
青铜斝
斝(jiǎ),我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它有三足,一鋬(pàn)或耳,两柱,器口呈圆形喇叭状。据文献记载,商汤打败夏桀之后,将斝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只能用角(酒器的一种)。
这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斝,高26.8厘米,口径约14.5厘米至14.8厘米。从器型看,其为敞口,有长长的脖子和内收的腰部,下部鼓成圆形并收为圆底,有3只扁圆状的空锥足,还有典型的一耳、两柱。
青铜斝作为早期的青铜容器,数量稀少,为少数贵族阶层所使用。使用青铜来制作酒礼器,也充分体现出酒器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在商代,斝常与觚、爵组合使用。(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