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汉亭式陶井器皿,出土于洛阳唐寺门汉墓,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古时候没有自来水,水井是古民居的配套设施。由这个陶井的造型可推断,东汉的井沿是方形的,寓意天圆地方;井上有亭盖,遮雨防尘。辘轳架在井口上方,转动辘轳便可用陶罐汲水。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洛乡间仍有不少人家打井取水。或是全村共用一口水井,或是有钱人家独自打一口井。井水清冽甘甜,夏天打一桶水冰镇西瓜,凉爽可口。
井与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人以“市井”指代城镇、街坊民居。
商周时期,洛阳是市井繁华的大都市。《史记》记载,当时的洛阳人口密集,商机无限,涌现出了许多传奇商人,譬如商界祖师爷——战国时期的洛阳人白圭。
周灭商后,将商朝遗民迁至洛阳监管。商民惯于走街串巷做买卖,后世便把做生意的人尤其是流动摊贩称为商人。起初没有固定市场,聪明的商人观察到家家户户都去井边打水,便到水井旁摆地摊儿。久而久之,有井的地方就成了繁华市场。
也有人认为,“市井”的井并非水井,而是四四方方的井形块,源于井田制。《初学记》中记载:“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唐人尹知章认为:“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周易》《周礼》等古籍记载,“日中为市”,中午的生意最红火;夜市生意也不错,“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汉魏时期,洛阳既是京都,又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铜驼大街,商客熙熙攘攘;洛河北岸,关羽勒马听风。相传,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就是靠摆地摊儿起家的:刘备卖草鞋,张飞卖酒肉,关羽卖绿豆(一说是枣)。所谓时势造英雄,赶上时机,市井小民也能成英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