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通关牒文
高考结束,考生们终于解放了,加上端午节放假,很多人计划着出门旅行。现代人出远门得带上身份证,否则住宿、坐高铁都成问题。
古人出门也得揣上“身份证”,即通关牒文。要是拿不出通关牒文,应对不了官兵盘查,只怕小命都会交待在路上。
想绕道避开关卡偷偷走,那得先问问邻居们答不答应。大爷大妈看见隔壁有人要出门,往往会拐弯抹角地打听一番:“亲,你去哪儿呀?走哪条道呀?何时回来呀?”
莫怪大爷大妈八卦,这闲事儿不管还不行——官府查户口找不着人,邻居们也得受牵连。
通关牒文,保君通行
古代户籍管理制度森严,加上交通工具落后,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出趟远门。若有要事必须远行,比如进京赶考、回乡探亲、贩货经商等,须提前向官府报备,申办通关牒文。
通关牒文又名通关文牒、路引,类似于身份证、介绍信,上面注明持有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要到何处,甚至连其相貌特征也详细描绘。
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藏有两张清代的通关牒文,上面不但注明了持有人的出关事由,还有特征鲜明的“大头照”:张三,胖圆脸,大眼袋,法令纹很深;李四,脸上有颗瘊子,瘊子上还长了几根毛。画工真乃神人,寥寥几笔,生动传神,不服不行。
拿着“身份证”,在外地过关卡时遇上官兵盘查,便可顺利通行。
若无通关牒文,那麻烦可就大了。
明代查户口查得极严,当时的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大伙儿最好老老实实在家待着,相互监督,别跑到外面惹是生非。要是没有“身份证”还非要出远门,不但会被抓起来坐牢,而且还可能被砍头。
一个人倒霉还不算,就连亲戚、朋友也要跟着受处罚,你说可怕不可怕!
一人逃跑,邻里遭殃
人口多少关系国力强弱、赋税征调,为了平衡各地人口,实现可控性发展,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人口管理。
史载,商代便有人口登记制度。周代有“司民”,专管人口登记。汉代户口登记至少三年一次,登记时间一般是当年仲秋,老百姓须按时到官府接受审查。
历朝政府严格管控人口,主要是为了搞清楚从哪儿可以多征收赋税,从哪儿可以拉壮丁服徭役。
明初,河洛地区因受灾荒、战乱双重打击,人丁稀少,而山西人口稠密,官府为平衡农业生产,勒令一部分山西人迁居中原。洛阳有许多人家就是当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一带迁过来的。
为了防止有人瞒报实情,逃避赋税和兵役,秦代往后开始实行连坐制,后世的乡里制、保甲制等与其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一人犯法,众人同罪”。
洛阳是唐代东都,唐代规定:五家为一保,百户为一里,保内的人犯了法,譬如偷鸡摸狗、杀人放火、偷税漏税等,邻居们若是知情不报,得跟着受罚。
问题是苛捐杂税太重,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官府还催着交公粮;打仗死人太多,抓壮丁连老太婆都不放过。活不下去了,咋整?只能冒险逃亡!
不逃就得等死,逃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你逃了,邻居们就得遭殃,替你交公粮,服徭役。
所以,但凡有人要出门,大爷大妈就会热情地撵上来唠家常:“亲,去哪儿呀?出门做啥事呀?啥时候回来呀?”
不问不行啊,你不按时回来,隔壁邻居搞不好要被发配充军啊!
长胡子的甭想过关
古代户籍是分级的,高级户口无须纳税服徭役。有钱人买个特权户籍,就能不纳税、不服徭役,犯了法甚至都可以免责。
户籍是世袭的,“龙生龙,凤生凤”,贵族的孩子也是贵族,吃香的喝辣的;贱民的子女仍是贱民,只能在低贱的行业混饭吃。读书人为了出人头地,跋山涉水也要进京赶考,倘若金榜题名,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子孙后代都跟着享福。
赶考当然也得办通关牒文。考生离乡之前,须到县衙登记年貌册,详细填写祖宗三代及老师、邻居、保人的信息,还有考生本人的体貌特征,以防冒名顶替。
有个名叫胡希吕的清代考官,坚决不许有胡须的考生进考场,理由是:你这证件上写的是“微须”——“微”意为“无”,你却有胡子,肯定是替考的!
考生大呼冤枉:大人啊,“微须”是说胡子短,不是说没胡子呀!照您这么讲,皇帝“微服私访”难道是不穿衣服?
古代没有证件扫描查验仪器,证件到底是不是持有人的,全凭把关人肉眼识别。碰上胡希吕这种人,你说头疼不头疼?(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