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乃国之大事。为杜绝作弊,确保公平,公正录取,高考试卷受到绝密级保护,答卷上的考生信息是被密封起来的,阅卷老师“流水作业”,一把尺子量到底。
鲜有人知的是,密封考卷这一招是武则天在位时起的头,古人称其为“糊名”。
“糊名”“易书”防作弊
古代科考舞弊现象屡禁不止,考场腐败程度让皇帝都头疼。跟考官拉关系“通关节”者历朝皆有,只要“关节”疏通到位,高中皇榜不是问题,“憨子”都能连升三级。
京剧《连升三级》中的古代富家公子大字不识,进京赶考,考官误以为他有后台,保他金榜题名;皇帝误以为他是忠臣,又给他加升三级。真是老天瞎了眼,“通关节”通上了天。
写过《洛阳女儿行》的唐代诗人王维,诗文恬淡有禅意,人称“诗佛”,本是个不争不抢的“佛系青年”。后来他发现,太“佛系”就得不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向现实妥协,与岐王、公主拉关系,以求科考通关。
连清高的大才子王维都被逼成这样了,可想舞弊之风吹得人多么凌乱。
为了刹住这股歪风,历代统治者想方设法堵漏洞。
史载,武则天定都洛阳之后,为了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曾创立“糊名法”,糊住试卷上的考生名字,防范考生与考官勾结作弊。
此后各朝将此招发扬光大,不但“糊名”,而且“易书”:糊住考生的个人信息,由专人将答卷内容誊写一遍,交给阅卷官打分。
原始试卷用墨笔书写,叫墨卷。誊写卷用朱砂书写,叫朱卷。阅卷官用黑笔批改朱卷之后,刻版印刷,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当地备案,一份呈交朝廷。朱卷与墨卷应该相符,否则便说明其中有诈。
“洛阳最后一个举人”林东郊科考试卷原版下落不明,朱卷“备份”现在洛阳藏书家晁会元手里,卷面上的字就是红的。
“通关节”小心掉脑袋
为了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宋代科考期间,朝廷还会“锁院”——将考官锁进贡院“软禁”起来,发榜前不许他们离开或会客。
“糊名”“易书”加“锁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考秩序,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有手眼通天的人钻空子。
有些考生与考官事先约定暗号,在答卷时将某词、某句书写在卷文中,这样考官在评卷时即便看不到考生名字,也知道是关系户,可以给予照应。
考官为求自保,“暗号”给得相当隐晦,考生得有悟性,方能从只言片语中察觉到“关节”所在。
唐宋时期,省试(后世又称会试)考点在京城。开考前,北宋翰林学士杨亿特地招待同乡举子。老乡们请他指点指点,杨亿装模作样骂了声“丕休哉”,拂袖而去。聪明的考生听出话里有话,答卷时用了“丕休哉”一词,果然高中。
贿赂考官“通关节”是高危行为。若事情败露,行贿者、受贿者皆可能被处死,同场其他考官也会受牵连。
清代考生平龄的墨卷中有7处错误,但他贿赂了考官邹石麟,邹石麟在朱卷中帮他改了过来。后来东窗事发,震惊朝野,朝廷彻查考场,又查出有问题的试卷50份。皇帝大怒,处死4人,革职7人,90多人受牵连。
人生大考须诚实
很多遵纪守法的诚实考生,凭实力答题,不屑于作弊“通关节”。
《水窗春呓》记载,清道光年间,才子欧阳兆熊进京赶考。
欧阳兆熊懂医术,跟某高官私交不错。大考之前,高官以诊病之名将欧阳先生请到府中,写下“也欤圣怀”四字,叮嘱他答卷时一定要用上这个“暗号”,如此,阅卷官便能认出他、关照他,保他金榜题名。
欧阳兆熊是实诚人,不愿作弊,没用“暗号”。结果他名落孙山,为自己的实诚付出了代价。可气的是,那些才学不如他的权贵之子,因为提前通了“关节”,个个顺利通关。
北宋考生郑獬运气比较好。他心高气傲,不但不肯“通关节”,还跟考官有过节。考官发誓要让他落榜,苦心孤诣地从一堆答卷中找出了文笔最像郑獬的卷子,不由分说淘汰掉。哪知阅卷完毕拆封之后,郑獬高中状元——被考官淘汰的卷子是其他考生的。
人生是一场大考,考试作弊或许能得一时的好处,却难保一世顺遂。拼爹拼妈拼关系,拼到最后还是得拼实力。(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