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共话石窟保护研究。
20日下午,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共话石窟保护研究。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放第一位
去年8月和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前往敦煌和云冈进行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焯说,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专程来到云冈石窟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赵声良说,他们现在承担的任务首先是把文物保护好,然后再利用。采取科学的保护办法,用最新的科技来保护石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特别是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例如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让文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侧面。
张焯说,三大石窟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是永远的主题。同时他认为,旅游要在保护前提下进行,不能过度商业化,应该加强研究工作,特别是像云冈石窟这种中西文化结合诞生的宝库,一定要挖掘其中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往的历史,从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载和遗存。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史家珍说,以龙门石窟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做了许多保护工作,例如防渗漏水、防风化等,效果比较明显,下来要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一些保护方面的难题,“尤其是数字化方面,未来大有作为”。
让游客通过石窟认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近一段时间,文物考古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这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赵声良表示,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肩上担负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弘扬等重任,大家应该通过考古研究,呈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反映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赵声良认为,作为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首先应该把保护、研究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做好广泛宣传。“这次三大石窟首次在洛阳举行联展,通过这种联合,把文物的价值告诉大家,让更多人了解石窟,通过石窟来认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张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回过头看这数十年的历史,大家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只有文化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张焯表示,以云冈石窟为例,多年前大家就觉得应该建设好云冈学,最近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在关注云冈学的建立,一些学校还陆续设立了研究云冈学的学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对云冈文化进行挖掘,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发展。
文物保护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
史家珍表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三大石窟都很有特色,下一步的学科建设、能力建设、人才培养都很重要,对于龙门石窟而言,未来会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
针对当前考古界出现的人才缺乏情况,赵声良认为,根据当下实际,相关学科建设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下大力气建设科研队伍,例如数字利用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迫在眉睫。
赵声良举了敦煌专题培训班的例子。他说,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几年,敦煌研究院每年都开设一些培训班,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这样的举措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他们也希望和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大学来帮助敦煌培养人才。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李志荣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去年,浙江大学成立了艺术与考古学院,来加强考古专业的发展。另外,他们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浙大的文化遗产学院在全国20余个省市做了150多个项目。“只有到了田野,在实际的工作中才会对考古工作有更深刻的体会。”她说。
数字技术让三大石窟在洛“聚会”
在学术沙龙上,对于未来三大石窟数字化的发展,李志荣谈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当今这个数字时代,对于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首先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保全文物的信息,以此为前提,实现文物由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
“三大石窟离得不近,但它们在洛阳‘聚会’了。”李志荣说,本次三大石窟在洛阳聚首,背后其实就是数字化在帮忙。数字化作为基础和支撑,让敦煌精美壁画一幅幅从遥远的西北大漠来到洛阳,原本在崖壁上的云冈石窟,通过高精度的3D打印和洛阳的广大观众见面,还有龙门石窟古阳洞的四大佛龛,也从古阳洞那么高的壁面走了下来,到了展览现场,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的结果。
李志荣希望大家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保持“两个心”,一个是对科技的好奇心,一个是对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动之心。(记者 李砺瑾 实习生 尚渊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