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著名古都,历史上有100多位帝王曾经在此定鼎天下,他们或励精图治、纵横捭阖,或钟鸣鼎食、碌碌无为,千百年过去后留下了一个个或光彩或暗淡的名字。在这些名字中,开创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刘秀无疑是最闪耀的之一,位于伊滨区的光武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帝王而命名的。
洛阳是著名古都,历史上有100多位帝王曾经在此定鼎天下,他们或励精图治、纵横捭阖,或钟鸣鼎食、碌碌无为,千百年过去后留下了一个个或光彩或暗淡的名字。在这些名字中,开创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刘秀无疑是最闪耀的之一,位于伊滨区的光武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帝王而命名的。
伊河与万安山之间葬着六位东汉皇帝
当伊河经过伊阙流淌到万安山南麓时,两岸的土地渐渐肥沃起来,不久之后它就与洛河“牵手”。在伊河和万安山之间埋葬着6位东汉皇帝,这里被考古学家称为东汉帝陵南兆域,光武大道就位于这些帝陵西侧大约5公里的地方。
去年4月,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成功入选。我市考古工作者通过十余年的系统发掘,揭示了东汉帝陵所包含的重要文化内涵,其确立的“夫妻合葬”“南面而居”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东汉之前,帝后都是分开埋葬的,一直到了西汉也是同茔异穴——陵墓紧紧相依,但不属同一座。“南面而居”则指的是墓葬朝向,西汉建都长安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秦朝人崇尚东方,因此西汉帝陵也朝向东方,到了东汉则转变为向南。
这些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它背后展现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为什么东汉帝陵如此重要?这一切还要从汉光武帝刘秀说起。
刘秀起兵南阳后来定都洛阳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宫,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
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为了防止诸侯王势力扩张,执行了“推恩令”政策,也就是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爵位越来越低,到刘秀父亲刘钦这一辈,就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了。
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在南顿县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成了孤儿,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抚养。新莽末年,因王莽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造成天下大乱。
作为汉室宗亲,刘秀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并且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但赢下昆阳之战后,兄弟二人所属的更始政权出现内斗,刘演被杀。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
重用“伏波将军”完成统一大业
即位之后,刘秀东征西讨,完成了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今天洛龙区中和湾小区附近,就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马援东路。
马援原本效力于甘肃陇西军阀隗嚣(wěi áo),后归顺刘秀。自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边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乱之际向内入侵。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又清剿了周边零散的聚集点。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丝绸之路的重新繁盛打下了良好基础。后来,马援虽然年迈,仍请缨东征西讨,南征交趾(古代地名)、北击乌桓,被封新息侯。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这两个成语都出自他身上,他也成为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深受后人敬仰。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平定天下,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开创光武中兴历史评价甚高
完成大业后,刘秀宽待“强项令”董宣等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在这种德政背后是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刘秀当时在洛阳修建了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他还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
儒家思想代表了周文化,东汉的都城洛阳也曾经是周的都城,深受周文化影响。之前说到的东汉帝陵朝向问题,按照周礼主要建筑应该向南,于是东汉帝陵的墓葬都改为朝向南方,东汉洛阳城南边的平城门也因此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城门。这种“南面而居”的建筑规划理念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被不断传承。
正因如此,汉光武帝刘秀获得了司马光的至高评价:“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明太祖朱元璋也夸赞道:“唯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洛阳日报记者 潘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