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了洛水(今称洛河)、伊水(今称伊河)、瀍水(今称瀍河)、涧水(今称涧河)、穀水(今称谷水河)、甘水(今称甘水河)等六条河流,尤其是对穀水经文的一篇注文,超过7000字,是《水经注》中最长的注文。由此可见,郦道元对洛阳充满深情,爱屋及乌,对洛阳的河流也浓墨作注。
郦道元死后,《水经注》为国家收藏,历经东魏、北齐、隋朝,直到唐朝末年才流传到民间,北宋时出现了《水经注》的刻本。清代以后,学者对《水经注》的研究盛极一时,并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学科,以郦道元的名字命名,简称郦学。历代学者对《水经注》评价甚高。
洛阳六水皆入《水经注》
除了卷四、卷五提及河水(今称黄河)洛阳段,《水经注》卷十五也记载了洛水、伊水、瀍水、涧水等四条河流,洛水是黄河的支流,而伊、瀍、涧三水都是洛河的支流。
洛水今称洛河。因为渭水有一条支流在古代也称洛水(今也称洛河),所以习惯上把渭水的支流洛水冠以“北”字,称北洛河,以示与我市洛河的区别。我市的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洛南县一带,流经豫西地区,在巩义市河洛镇神北村附近汇入黄河。
伊水是洛水的最大支流,今称伊河,它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地,东北至偃师南与洛河汇合。洛水、伊水汇合后到入黄河这一段,现在称伊洛河。
涧水今称涧河,发源于渑池以西,流经洛阳市区入洛水。瀍水今称瀍河,是洛水的一条小支流,因其流经洛阳城汇入洛水,因此显得重要。
《水经注》研究专家陈桥驿教授认为,瀍水、涧水之所以能够立名入卷,是因为它们都流经北魏首都洛阳城。
《水经注》卷十六记载了五条河流,其中属于洛阳的有穀水和甘水。穀水是洛水的支流,它的上游发源于渑池县,称为渑水,下游就是《水经注》卷十五记载的涧水。比较特殊的是,《穀水》是《水经注》中的一个长篇,注文有7000余字,是《水经注》中最长的一篇注文。
甘水是洛水的一条小支流,发源于宜阳县鹿蹄山南麓,全长约15公里,自南向东北流经今洛龙区丰李镇小作村汇入洛河,至今仍流水潺潺。
《穀水》注文最长之谜
陈桥驿教授对《水经注》中的穀水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小水大注”的出现,是因为穀水流经北魏首都洛阳城,人文景观复杂,所以注文内容非常丰富。
按照河流的流向,穀水原来在北魏首都洛阳城西北又分出一条阳渠,也称穀水,绕都城一周,成为洛阳城的护城河。洛阳城内还有许多渠道,其中较大的一条西入阊阖门,穿城而过,东出东阳门;另一条西入西明门,东出青阳门,水源都来自穀水。清朝杨守敬、熊会贞绘制《水经注图》时,就以《穀水》的记叙绘制北魏洛阳城,非常细致。
《穀水》注文较长,记叙了穀水的水利工程千金堨(è,堤坝)与代龙渠(即九龙渠)的兴废和修建过程,包括该水利工程的功能效益。事实上,在《水经注》记载的各处水利工程中,穀水的这类堨、渠,其实并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注文记载得非常详细。
《穀水》注文还提到了石崇和他的金谷园:“(穀水)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具备。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穀(水)。”
“(穀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这是《水经》的原文,仅12个字,郦道元却为此写下了7000余字的注文。
郦道元随朝廷迁到洛阳后,对洛阳城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探索。7000余字的注文,记叙了芳林园、华林园等园林,景阳山、蓬莱山等城内丘阜,还有许多城内胜迹,“九谷八溪,芙蓉覆水”,写尽了北魏首都的大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后人研究洛阳城市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
《水经注》文字优美、脉络清晰,以生动细腻的笔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和雄奇。郦道元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许多篇章读来令人心醉、神往。如《三峡》名篇,很多人都能背诵。
现在看来,《水经注》因其内容丰富,已经近于百科全书,许多行业的学者,都很重视对它的研究。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名作《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之句,就是由《水经注》的《夷水》注中“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的意境而来。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引用了《水经注》原文。
明朝史学家张岱赞道:“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这里,柳子厚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游记《永州八记》流传至今。袁中郎即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也以写游记出名,有《袁中郎游记》流传,脍炙人口。张岱也不简单,他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是其代表作。
张岱对郦道元的文才心服口服,在他看来,柳宗元、袁宏道在描写风景的功力上,都在郦道元之下。
行文至此,我想将话题回到上篇的开头,洛阳正在大力进行城市水系建设。或许这一工作已经借鉴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伊水、洛水、瀍水、涧水、穀水、甘水等历史名河的记载。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洛阳人对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的研究工作还稍显单薄。正如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所说,洛阳造就了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保留了古代洛阳的山水人文,洛阳人应该好好研究郦道元,更应该感谢《水经注》。
马正标建议,我市应该在伊洛河流域选择一个重要的地方,为郦道元塑像,以纪念这位伟人。同时,在洛阳城市新建区内命名一条郦道元路。
郦道元及其《水经注》是不朽的,我们要做的是,用他的认真负责精神,做好洛阳的水文章。(洛阳晚报记者 余子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