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区文明街,始建于金元时期,当时是供奉和祭奠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河南府文庙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2006年5月,河南府文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区文明街,始建于金元时期,当时是供奉和祭奠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河南府文庙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2006年5月,河南府文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始建于金元 风雨难侵大成殿
文庙过去是历代官员、士绅、百姓供奉孔夫子的庙宇。
唐玄宗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因此被称为“文宣王庙”,明以后则改称“文庙”,是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
河南府文庙建于金元时期,当时是供奉和祭奠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在全国范围内,建于金元时期的文庙很少,所以,河南府文庙有很高价值。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乙巳,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河南府文庙大门东边的墙上还嵌了一块大石碑,刻着阴文楷书:“奉旨,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落轿。”
历经风雨侵蚀的河南府文庙如今虽已显得破旧,但其主体建筑大成殿仍相对保存完好,立于北部月台之上。在阳光照耀下,大成殿顶部的琉璃瓦流光溢彩,依稀可窥昔日盛景。
池水亭台当年景 建筑丰富规模大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河南府文庙是一座六进院落,内有山门、琉璃照壁、石桥等建筑。
大门正南有一面琉璃三彩双龙戏珠照壁,照壁北边有一高台,上面建有三间宽牌楼。牌楼正中有一大匾,上书“棂星门”,门楣上有“河南府文庙”木匾,牌楼两侧为河图洛书彩塑浮雕图案。
进入棂星门后,两旁分别为乡宦祠和文昌祠,再往北为一个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中养着荷花,池上有一座拱形石桥,桥身上刻着“泮水生香”四字。
泮池后有一座戟门,后有两条青石甬道,两侧建有弟子祠和圣贤祠。
大成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青石材质的圆形门,东门石匾上书“礼门”,西门上书“贤关”。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河南府分守道于时跃、许文秀,知府杨所再次扩修河南府文庙;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加筑明伦堂九间,在明伦堂后筑尊经阁三间以及居仁斋、明善斋、博文斋、约礼斋等建筑。至此,河南府文庙发展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如今,这些建筑都不复存在。
重修扩建加保护 再现昔日宏丽景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由于科举制被废,河南府学停办。县衙便将河南府文庙改建为“产婴堂”,收留流浪和逃难的孕妇。
1925年,洛阳绅士李馨佛、林东郊等人在河南府文庙创办洛阳第一所私立中学——明德中学。1944年,洛阳沦陷,河南府文庙被日军作为洛阳警备司令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府文庙曾被文明街小学占用。
河南府文庙与府学合二为一,是我们研究古代教育和科考制度的实物资料。同时,河南府文庙内不同特征和风格的建筑,也反映了河洛地区建筑的发展特点。因此,对其的修缮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文物,我市于2007年正式启动河南府文庙修缮保护工程,重修和扩建河南府文庙。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修复文庙现存的古建筑,并拆除与之风貌不相符合的现代建筑;第二期计划恢复原来被破坏的照壁、乡贤祠、明宦祠、尊敬阁、碑廊等建筑;第三期将其占地由目前的11.72亩扩大到30亩左右。目前,施工单位已完成了戟门和大成殿前左右两侧的弟子祠和圣贤祠的修缮工作。
(记者 鲁博 特约记者 孙海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