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明堂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1 建筑气势恢弘,遗址丰富多样
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洛河两岸,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次年春竣工。据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可知,整个隋唐洛阳城面积约47平方公里。当时的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
隋唐两代,洛阳的都城人口达百万之众。自隋炀帝迁都至此,该城先后被称做洛阳宫、东京、东都、神都、西京。隋唐洛阳城历经隋、唐、五代、北宋,跨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前后沿用500多年。
■城市布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已基本探明了隋唐洛阳城城址的位置、规模、整体布局及主要文化内涵。
外郭城平面接近方形,南宽北窄,周长27.5公里。城墙外有宽13米、深2.5米的护城河。如今,近千米的一段北城墙仍可在地表上看到。其中,定鼎门为郭城南面正门,有三个门道,门址两侧筑有夯土阙台。
外郭城内由纵横街道组成里坊区,形成棋盘式格局。定鼎门大街北起皇城正南门端门,经洛水上的天津桥往南至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干大道。
关于城内里坊,现已探明洛河以南有55坊,洛河以北有9坊。里坊一般为方形或近方形,长宽在500米至580米,坊四周建有坊墙,坊内设十字街,四面开门。坊内往往居住达官贵族。当时城内的工商业区为“三市”,即北市、南市、西市,市内店肆林立,商贾云集。
皇城和宫城位于郭城西北隅地势稍高的地区,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皇城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呈长方形。皇城内主要设有中央官署及驻军,另设有太庙、仓储。唐代时,接纳四方来宾的四方馆也从隋代的建国门(唐称定鼎门)外移到了皇城内。
宫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垣各长约1270米,北垣长约1400米,有10座门。其中,应天门为宫城正门,其结构为一门三道,东西两侧向南突出有巨大双阙,整个平面呈“凹”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