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姜姓约460万人,排第50位,河南、山东及东北地区居多。
姜姓在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天水郡、广汉郡、河南郡等,单是河南郡这一项,就说明姜姓在洛阳一带有影响。
姜姓在洛阳有不少聚居地,其中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是该县的大村,全村有一万余人,村民多为姜姓,传说为姜尚后裔。
中溪村人口为啥这么多呢?原来很早以前,此地有中费、西费、东费3个小村子,后来人口繁衍,规模扩大,连成了一个大村,村人把村西溪水引入村内,一溪清流,穿街而过,遂改名为中溪村。
细察这支姜姓,最早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再细究,中溪姜姓与偃师姜姓大有关联。偃师也有几个姜姓聚居地,一个是翟镇王七村,一个是庞村镇大庄村,还有一个是高龙镇五岔沟。其中王七村姜姓有1400多人,也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与伊川县中溪村姜姓为同宗。
姜姓是古老的姓氏之一,是最正宗的炎黄子孙,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的受姓始祖。炎帝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为姓。《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既然炎帝和黄帝是兄弟,那么,姬姓拥有本源地位,姜姓亦拥有本源地位。
姜姓的具体来源是:炎帝的后裔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赐姓姜,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到了商末,吕尚(亦称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国。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各地,一部分以国为氏,姓齐;一部分仍为姜氏——姜姓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姜姓还有其他来源:唐大臣桓庭昌被皇帝赐姜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纷争,百姓南逃,北方少数民族填充华北,这时期的北方姜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血液。再往后,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有人改姜姓,清朝满族八旗的姜佳氏、章佳氏改姜姓。到如今,庞大的汉族姜姓大家庭中,有许多外族加入的成分,姜姓犹如大海,自有包容气度,是加入其他姓氏最多的姓氏。
姜姓最初主要在南阳一带生发,姜尚主政齐国后,则在山东淄博一带发展,后来田氏灭齐,姜尚的后代散居各地,遂在全国各地繁衍,唐宋时已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地区,明清时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大量姜姓聚居点。到今天,形成了四川、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姜姓约10万人,人口较少,按数量应排在110位之后,但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在第32位,这说明姜姓在宋朝很有地位,因为那时的《百家姓》是按地位排序的。明朝时姜姓约26万人,排第79位。当代姜姓已达460万人,在全国排第50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由26万人增至460多万人,增长速度之快,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居多,这6省姜姓占所有姜姓人口的57%。
姜姓主要堂号有稼穑堂、渭滨堂。
“稼穑堂”典出神农氏: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古称稼穑),人们怀念神农氏的功德,故有此堂号;“渭滨堂”典出姜尚:商末,姜尚隐居渭水边,假装钓鱼,以待英主。周文王搜罗英才,在此遇到姜尚,请他辅佐,灭了商朝,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故有此堂号。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名人119名,其中以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曲艺家、美术家居多。其历代名人中,东汉的姜肱需要说说,此人通《五经》,学生三千人。先做官,后归隐,他有兄弟三人,感情十分纯真,幼时共被同眠。长大后各自成家,不得已才分开居住。一次,姜肱和三弟路遇上强盗,要杀他们其中一人,姜肱疼爱弟弟,请死;弟弟为哥哥着想,争死。强盗杀人多、见识多,可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一时感悟,只抢财物,不取性命,把兄弟俩放走了。
姜姓名人还有: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小白(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他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有效地保护了中原文化;姜维,三国时蜀国军事家;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才,南宋抗元将领;姜士桢,又名李士桢,明末人,清初任广东巡抚,对海洋贸易有贡献;姜彭:清代书画家,画翎毛的高手。(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