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贤院士在指导年轻人进行项目攻关。(资料图片)
编者按
耄耋之年,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悠闲度日、安享晚年。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八旬老人仍坚持每天7点半准时出门,步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翻看研究资料,上网浏览专业网站,阅读外文文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他,就是83岁的李俊贤,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工合成专家、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
今起,本报刊发连续报道,介绍李俊贤院士的事迹,敬请关注。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李俊贤院士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电脑前忙碌着。
瘦削的身材微微前倾,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是国外的化工专业网站网页。看到我们进门,老人笑了:“年纪虽然大了,但也得随时接触新的东西,这样才有寄托!”
60多年的科研生涯,工作始终是李俊贤最大的寄托。
6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勤奋的工作状态,始终践行着科学家的精神,急国家之所需……他也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创始人和聚氨酯领域奠基人之一,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肥皂”开启科技人生
没有人会想到,李俊贤的化工之路是从“肥皂”开始的。
1928年,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岁那年,李俊贤走进乐山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选择的专业是化工。
事实上,在作出这个选择时,李俊贤甚至还不知道化工是干什么的。“只是为了将来就业方便,能早点为家里赚钱。”说起年少往事,李俊贤笑了,“那时候肥皂还是稀罕物,学化工肯定能学会制造肥皂,将来开个肥皂厂,一定可以赚钱养家!”
抱着这样的想法,李俊贤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毕业后,赴东北工作,一呆就是七八年。
1959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李俊贤被上级派遣到苏联中央化学委员会有机化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1960年6月,刚从苏联进修回国的李俊贤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为“两弹一星”的发射研制特殊的化学推进剂。
从此,李俊贤的生活和中国的国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时候,他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
祖国号召,前进的动力
上世纪50年代末,正是美苏航天争霸时期。
1958年,中央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两弹一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造‘两弹一星’没有火箭推进剂,等于造了汽车没有汽油。”李俊贤说。
1965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指示化工部组织大会战,以最快速度生产出高能推进剂燃料。1966年,国家决定在青海修建工厂生产推进剂。38岁的李俊贤服从组织调动,舍弃首都的舒适生活,告别妻子和儿女,来到青海省的一个山沟里,在一个化肥厂的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他一干就是十几年。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而托举它升空的高能推进剂——偏二甲肼,正是出自李俊贤领导的团队。
付出背后,深沉的爱
成功的背后,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了解李俊贤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善于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李俊贤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个记满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和新构思的小本子,即使在开会、出差的间隙也在随时翻看、思考着。
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进入办公室,他硬是通过“一指禅”学会了五笔打字。如今,他每天都熟练地上互联网查阅资料、阅读外文文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了解李俊贤的人还知道,他对数据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对设计、技术、计算和实验报告、设计图纸等,件件都要仔细推敲,善于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找出深层次原因,并立即修正工艺方案。
这就是李俊贤,一位科技工作者最简单也最真实的想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助推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燕锋 李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