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村名:龙马古堆
地方状况:龙马古堆是孟津县横水镇的一个自然村,属张庄行政村,有400余口人,离横水镇约4公里,以农业种植为主。
村名由来:村北有龙马古堆山,山名因远古时期有龙马给黄帝献图而得,村也以此为名。
炎黄二帝生平逢
龙马古堆是一个名叫平逢的山的主峰,说龙马古堆之前,我们先说平逢山。
平逢山不平常,它大有来历,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诞生地,也就是我们老祖先的故里。
《国语·晋语》有文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从中不难看出,有蟜氏是炎黄二帝的母族,姥姥家,少典氏是炎黄二帝的父族,爷爷家。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由有蟜氏、少典氏两大部族裂变而来的。
所谓少典氏娶于有蟜氏,就是少典氏被有蟜氏所娶,男方入赘到了女家,做了上门女婿。这也不奇怪,那时候是母系氏族社会,当家的是女人。少典氏既然当上门女婿,那黄帝和炎帝自然是生在姥姥家了,即有蟜氏家。
那有蟜氏住在哪儿呢?《山海经·中次六经》有详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螫虫,实为蜜蜂之庐。”
看了上文您也就明白了,有蟜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那平逢山又在哪儿呢?它“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经过专家考证,伊洛,即伊洛门,指的是孟津县横水镇东北部的宜苏山。谷城山位于横水镇古县村北。一门一山既明,平逢山的位置迎刃而解,它就是以龙马古堆为中心,西邻畛河,北邻黄河这个区域的统称。
想不到吧,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祖先的诞生地,竟然就在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孟津!作为洛阳人,难道不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龙马古堆有来历
龙马古堆是平逢山的主峰,海拔451米,在横水镇西北。它东望谷城,南望伊洛门,西临畛河,北隔黄河与王屋山相望,真乃钟灵毓秀一方宝地。
11月12日,一个天气阴沉的上午,我们来到龙马古堆,循小道盘旋而上至山顶,一路上看不尽山道弯弯,山峰波涌,沟壑深杳,田地纵横。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隐隐现现,其情其状其势,真有一番喑呜叱咤、虎踞龙盘的浩然王气。
70多岁的王振武老先生是平逢山炎黄文化的热心研究者,他曾两次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到新安县苍头(小浪底蓄水后,现已经淹没在黄河里)的畛河边抬头东望,龙马古堆真若一匹骏马,扬蹄飞奔,神采奕奕。
龙马古堆顶有一座小庙,供奉着炎黄二帝,附近村庄几个热心村民主持着庙里的事务,见我们上来,他们热情地迎了过来。一个村民告诉记者,庙所在的位置是龙马的马身。他走到庙后,指着西边不远一座山峰说:“看,那是马头。”雾霭迷离中,举头西望,真有点马头的味道。王振武老先生讲了一个故事,“马头”最早叫老陈疙瘩,又叫神树峰。传说此峰上有棵棠梨树,此树神奇,远看像一匹马,近看是一棵树。黄河北岸王屋山下有个关阳村,村里一户人家,水缸里能映出棠梨树和山头的倒影,像一个红人骑着一匹红马在水缸里乱跑。几年内,这家发得很快,人旺财旺,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
后来有一天,有人不在意,将山上的棠梨树砍了,关阳那户人家的水缸里看不到人影马影了,家道逐渐败落下来,接连发生不如意的事儿。其家人悟到树倒财去,便越过河来,委托当地村民在山上栽了5棵柏树,1棵大的居中,4棵小的围在四周。柏树葱葱,这户人家又逐渐兴旺起来。这5棵柏树一直存活到1969年,被当地人砍掉当柴烧了。现在的“马头”改名青松岭,上面埋葬着1948年解放横水时牺牲的7名烈士。
龙马古堆的来历,跟黄帝有关。
传说炎黄二帝联合打败蚩尤后,黄帝被拥为万国共主。是年秋季,恰逢平逢山谷子丰收,谷场上谷堆如山,好不喜人。老天爷知道了,要凑热闹,派龙马下凡前去祝贺。一天,黄帝正在谷场视察,忽然看见一龙头马身的怪物,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径直来到谷场,一边献图给黄帝,一边望着谷堆出神。“敢情这东西饿了”,黄帝示意它吃谷子,谁知它对谷子看也不看,却专捡谷秆大嚼起来。当人们闻讯赶来看稀奇时,龙马却突然不见了。为了纪念龙马现身,晒谷之山被起名龙马古堆。
另一种传说,在征战蚩尤的过程中,黄帝骑的一匹龙马阵亡了,被埋在平逢山顶。时间不长,龙马所葬之处,土地有凸有凹,成了一匹马的形状,龙马古堆由此而来。
炎帝窝里说炎帝
从龙马古堆山顶下来,我们又来到它的阴坡半山腰,这儿有个去处,当地老百姓称作炎门地,又叫炎帝窝,据传是炎黄二帝诞生的地方。
王振武老先生讲起炎门地来神采飞扬,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天然凹窝,依山面水,外阔内狭,藏风聚气,远看很像一个罗圈椅,从风水学上说是一方宝地。走近一看,还真像得很。这罗圈椅让记者想起了以前拜访过的伊川平等邵雍墓,周围群山围拱,远远望去,墓地恰似在一个罗圈椅中。炎黄生在“罗圈椅”,邵雍葬在“罗圈椅”,圣人钟情“罗圈椅”,有意乎?无意乎?后人牵强乎?一下子还真不好说清楚。
在风水宝地炎帝窝,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树,一棵是合欢树,当地人叫绒花树。这两棵树不大,长在“罗圈椅”椅边的土崖上,相距不远。传说石榴树下是黄帝的出生地,绒花树下是炎帝的出生地。因为长在崖头,挨近地边,妨碍农人种地,几千年来,石榴树和绒花树年年遭人砍伐,却年年生长不息,枝繁叶茂,正合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关于炎帝的降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炎帝诞生的那天早晨,不知哪里突然发出一声巨响,伴随响声,大地剧烈摇晃起来,山坡上燃起了熊熊大火。现在想来,估计当时发生了地震,可远古的老祖先哪懂得这个呀。
有蟜氏部落的人从居住的窑洞跑出来,惊慌失措:“火神爷发怒了,快逃命吧!”部落中懂天文识地理的老祭师不慌,他爬上树四下一看,而后大喊:“别怕,火一会儿就灭了。”果然,时间不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瞬间浇灭了山火。雨灭山火时,炎帝呱呱坠地。
炎帝成年后,带领部族离开平逢山开辟新的生息之地。东行至现在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一带,喜其山清水秀,地肥田沃,便住了下来。这年早春的一天,炎帝带着他驯化的小狗下河捕鱼,路上看见两只小鸟,嘴里各叼一个草穗子,蹦蹦跳跳到了一处洼地里。人来鸟飞,草穗落了下来,小狗跑过去叼起来,送到炎帝面前。炎帝搓下几粒草籽,放到嘴里细细嚼尝,好香啊!“这玩意儿是好东西,能吃。”炎帝有了大面积播种繁殖的想法。
炎帝捡起几粒草籽,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将草籽种下。到了秋天,草籽长成的植物成熟了,炎帝又收获了许多金黄饱满的种子。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呢?当初小鸟啄食时发出“谷—谷—”的声音,就叫它“谷”吧,因其味香,又称其“嘉谷”。
炎帝发明了嘉谷等粮食的种植技术后,又“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会了百姓耕播之法。自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迈进了农耕文明时代。(记者 陈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