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绿量”决定“含金量”,“生态美”成就“发展美”。
“含绿量”决定“含金量”,“生态美”成就“发展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牢记殷殷嘱托,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指出,持续推进美丽洛阳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彰显出向绿逐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担当。
每一缕清风都传递决心,每一滴清水都折射责任。这些年,洛阳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宝贵的发展资源,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但也要看到,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大气、水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犹存,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骨头”尚待啃下。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要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正是我们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落子。
污染防治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关口”。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就是要直指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痛点,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更好地把洛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大气治理上,既要强化区域协同,又要精心营造市域优良“小气候”,让“洛阳蓝”碧空常驻;在水环境治理上,要在推进重点河湖保护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同时,重点解决城乡黑臭水体问题,让“河洛清波”长久润泽。
绿色转型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引擎”。解决生态环境深层次问题,根本在于发展方式的绿色蝶变。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只有产业结构“绿”起来、能源结构“新”起来,才能推动洛阳传统产业“破茧重生”,新兴能源“乘风而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价值转化是点绿成金的“致富密码”。生态资源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只有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中蕴藏的经济潜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才能更好地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诗和远方”,一辆辆汽车合奏出文旅融合“新交响”;在“八百里伏牛山美景集于一室”的老君山,每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靠山吃水到养山富水,放眼河洛大地,生态之绿正成为洛阳发展的最美底色。
向绿而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必将走出一条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