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使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备受摧残,出现了大量流民,并形成了关西、河东、雍州、并州等几个大的汉族流民集团,《晋书·食货志》称“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长达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使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备受摧残,出现了大量流民,并形成了关西、河东、雍州、并州等几个大的汉族流民集团,《晋书·食货志》称“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元永嘉。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在八王之乱后期,内迁的胡人已开始大规模叛乱。永嘉初年,汉族流民集团纷纷南迁,胡人叛军发动灭晋战争,制造永嘉之乱,攻破洛阳,不久灭掉西晋。
大规模叛乱的爆发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西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帝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都是“容胡”的措施,即使曹操也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于山西汾水等地。
西晋统一后,胡人内迁达到高潮。晋武帝时期,塞外胡人纷纷内附,朝廷在原有基础上增设护羌校尉等官职。这一时期的内迁呈现出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广泛分布于并州、雍州、凉州等地,关中地区甚至出现“戎狄居半”的局面。
西晋统治者对胡人的管理非常松散。一方面继续实行“以夷制夷”策略,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事务;另一方面则大规模征调胡人入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逐渐被胡人掌控。这种政策短期内维护了边疆稳定,却为后来的永嘉之乱埋下祸根。
大规模叛乱首先在关中爆发,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关中氐羌各部同时叛乱,推举氐族贵族齐万年为“皇帝”,建立“大秦王朝”。伪秦屡败官军,击杀西晋建威将军周处,拥兵超过十万人。
次年,伪秦将领、氐族人李特率部攻下汉中。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积弩将军孟观击溃齐万年,捕获并诛杀齐万年,叛军投奔李特。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李特攻入益州,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早出现的地方政权,史称成汉。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以离石为都城,发布所谓的诏书,向西晋宣战。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忙率兵前往镇压,部将聂玄带五万晋军与刘渊十万铁骑战于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县),聂玄大败,晋军全军覆没。刘渊乘胜进军,接连攻下法氏(今山西省高平市)、屯留(今山西省长子县)等地。接着,刘渊发兵攻克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据有今山西全境。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山东匪首汲桑、羯族匪首石勒,带领大批胡人举兵叛乱,攻取邺城,杀死邺城士民万余人。当年九月,接连败退的汲桑、石勒投奔汉王刘渊,途中汲桑被杀,刘渊任命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他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
叛军围攻洛阳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春,西晋左积弩将军朱诞投降匈奴汉国,劝刘渊攻取洛阳。刘渊以朱诞为前锋都督,以灭晋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将兵攻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克之;又大败晋将王堪于延津,将延津城三万余汉族人全部沉于黄河之中。
当年六月,石勒攻克巨鹿、常山,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与此同时,匈奴汉国征东大将军王弥攻克壶关,打通了平阳至洛阳之路。当年八月初一,刘渊命其子、匈奴汉国楚王刘聪大军进攻洛阳。
刘聪一路打败西晋平北将军曹武,曹武和西晋全军十万人全部阵亡。刘聪长驱直入,抵达洛阳西南的宜阳,安营扎寨。他自恃兵强马壮,连续获胜,不注意防备。九月,西晋弘农太守垣延假意向刘聪投降,趁夜色朦胧突然袭击刘聪军营。刘聪大败,率残兵仓皇渡河逃回。
十月,刘渊再次派遣刘聪进攻洛阳。为保胜利,刘渊让王弥、刘曜、刘景几位强将率精兵五万余人,全力以赴,另派大将呼延翼率步兵为后援,不日即进抵宜阳。
西晋朝廷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个个恐惧,唯独西晋名将北宫纯沉着应战,严密布防。刘聪兵临城下,驻屯在洛阳西明门外。北宫纯带敢死队三千人出击,击杀匈奴汉国名将呼延颢。北宫纯带军队即冲入敌营中,杀死汉兵无数。
刘聪喝令各军上前拦阻,且战且行,退至洛水下游的巩县(今巩义市)。次日,匈奴汉军闻呼延颢兵败被杀,不战自乱。刘渊闻败,急速飞书让刘聪收兵还师。刘聪接令后,却自率精兵直攻宣阳门,令刘曜攻上东门、王弥攻广阳门、刘景攻大夏门,四面齐进。晋军严阵以待,太傅司马越调北宫纯等大将入城,分守各门抵御。刘聪连攻数日,毫无进展。为迅速攻下洛阳城,他竟想入非非,请求神鬼保佑。刘聪留下平晋将军刘厉及冠军将军呼延郎指挥汉军继续围攻洛阳城,自己竟带着千余骑兵将士奔嵩山而去,祈祷嵩山神助其攻城。
得知刘聪离营而去,没有主帅,太傅司马越兴高采烈,挑选三千劲卒,由大将邱光、楼裒等带领,潜开宣阳门,呐喊着冲出城,杀呼延郎,刘厉急忙挥兵相救,已来不及。此时,邱、楼二将越战越勇,领着三千健卒横冲直撞。宣阳门外,血流成河,匈奴汉军战死万余,主帅刘厉投水而死,王弥劝刘聪暂时退兵,结束了这次对洛阳的军事进攻。
但是,此役西晋名将北宫纯也壮烈殉国。闻其死,洛阳百姓家家戴孝,全城痛哭。
匈奴汉国攻克洛阳
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年初,刘渊立单征女为皇后,立其子刘和为皇太子。七月,刘渊去世,太子刘和即位。
刘聪是刘渊的第四子,他在刘渊去世后的第七天夜里发动宫廷政变,杀刘和于光极殿西室。刘聪即帝位,改元光兴,封其子刘粲为河内王,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封汲郡公。
是年冬十月,刘粲及汉将刘曜、王弥,又一次发动对洛阳的进攻,合兵六万余众,在渑池与西晋将军裴嶷带领的十万晋军交战,晋军大败,裴嶷及十万晋军殉国。打败裴嶷后,匈奴汉军长驱直入,直抵洛河以南地区。
此时,洛阳已被匈奴汉军围困多日,粮食等军需品严重短缺,畿内发生饥馑,事态日益严重。这时朝中执政的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是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十一月,司马越知道洛阳城必破,声称为讨伐石勒而离开洛阳。
次年二月,司马越拥军东行,于道中病死,部卒护其灵柩东归;四月,为石勒部众追及,王公士庶十余万人俱死。
司马越死后,西晋实力最强的是苟晞。西晋怀帝封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苟晞以京邑荒馑日甚,寇难交至,表请迁都江南,遣从事中郎刘会领船数十艘、宿卫五百人,献谷千斛以迎西晋怀帝。
西晋怀帝听从苟晞的意见,准备迁都,公卿犹豫,左右大臣贪恋家财,不愿从行。既而洛阳饥困,人相食,百官流亡者殆尽。西晋怀帝召公卿计议出走,将行而无舟车,乃使傅祗出诣河阴(今孟津东),治舟楫。朝士数十人跟从,西晋怀帝步出西掖门,至铜驼街,为盗所掠,不得前进而还宫。
五月,刘聪派遣前军大将军呼延晏率兵三万人,到达洛阳西郊,与晋军交战十二次,晋军连遭十二败。呼延晏先至洛阳,攻克平昌门,并放火焚烧东阳门和官府房舍,大肆杀戮抢劫后,退出洛阳城。不久,刘聪的几支大军皆进抵洛阳,有近百万大军。王弥到达宣阳门外,刘曜攻抵西明门。而后,王弥、呼延晏合兵攻克宣阳门,进入南宫,入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西晋怀帝出华林园门,欲奔江南,汉兵追执之,幽于端门。
匈奴汉国将军刘曜带军队自西明门入屯武库,杀太子司马诠、吴孝王司马晏、竟陵王司马楙、右仆射曹馥、尚书闾丘冲、河南尹刘默等,士民死者三十万人。刘曜发掘诸陵,焚宫庙、官府皆尽。刘曜纳惠帝羊皇后,迁怀帝及六玺于平阳。昔日繁花似锦的京都化为一片废墟。
怀帝被俘虏到平阳,晋境各地的残余势力纷纷建立行台,即临时朝廷。贾匹等迎秦王司马邺入居长安,立为皇太子,建立长安行台。永嘉七年(公元313年)五月,怀帝被杀,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邺即位,他就是西晋末代皇帝愍帝。这位十三岁的皇帝即位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仅有车四辆,百官没有官服。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入关中,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被送到平阳,次年被杀,西晋灭亡,镇守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朝。(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