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名将杨大眼死后,三个儿子背着他的遗体投奔了南朝。关于这段往事,《南史》中的说法与《魏书》《北史》有所不同。
北魏名将杨大眼死后,三个儿子背着他的遗体投奔了南朝。关于这段往事,《南史》中的说法与《魏书》《北史》有所不同。据《南史》称,杨大眼的儿子杨白花是北魏胡太后的宠臣,胡太后的几个宠臣中,惨死的惨死,作妖的作妖,唯有他,宁可叛逃以自保。
写杨花,诉相思
据《南史》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花叛逃来降。杨白花身怀绝技,颇受梁武帝赏识。
这个杨白花,年轻时勇猛有力,高大英俊,胡太后曾逼迫他侍寝。他怕惹祸上身,在父亲杨大眼去世后,就带领部下,载着父亲的遗体,给自己改名为杨华,归降南朝梁武帝。
胡太后对他思念不已,特意创作了《杨白花歌辞》,让宫女日夜手拉手踏歌而舞,歌声十分凄凉悲切。后来,杨华在南朝梁官至太子左卫率,最终在侯景之乱中去世。
歌中唱道:“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音同踏),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失恋之歌“用笔双关,饶有古趣”,诗中杨花既是自然界普通的飞絮,又是胡太后苦苦思念的心上人,句句写杨花,句句诉相思,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道:“音韵缠绵,令读者忘其秽亵。”让人读罢只觉得胡太后对杨白花一往情深。
能文能武,“为天地母”
胡太后没有留下名字,入宫时封“承华世妇”,产子后进“充华嫔”,后来升为皇太妃、皇太后,死后谥号“灵”。她出生时,房内红光照射,看相的说她将“为天地母,生天地主”。果然,她后来生下宣武帝的儿子元诩(音同许),并打破子贵母死的旧制,在元诩六岁登基后临朝称制,站上权力的巅峰。
她有治国之才,“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她能文能武,箭法也十分了得。临朝期间,她常在洛阳的皇家园林里练箭,“弦矢所发,必中正鹄”,箭箭正中靶心,让文武百官心生敬畏,左右侍从无不赞叹。她在西林园法流堂组织射箭比赛,射不中的侍臣要受罚,而她自己甚至能射中针孔。侍中崔光认为,在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之中,前四项男女都要学习,而射箭和驾驭马车,“唯主男子,事不及女”,劝太后专注妇德、仁礼,莫沉迷射箭。太后看罢大概只是笑笑而已。
那些年,东夷、西域都不断地向北魏进贡,北魏又设互市以取得南方的货物,因而“府库盈溢”,国库里东西多得放不下。一次,胡太后临幸藏绢的国库,命令王公、妃嫔、公主及随行者百余人各自取绢,能拿多少拿多少。陈留公李崇、章武王元融因为扛得太多,一个伤了腰,一个崴了脚,气得胡太后让他俩空手而出。时人后来编了顺口溜:“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崔光只拿了两匹绢,胡太后嫌他拿得少,他却说:“臣两只手只能拿动两匹绢。”众人皆惭愧。
胡太后初次临朝六个年头,“天平地成,四海宁乂”,可惜后来权臣上位,导致北魏政权遭受猛烈冲击。
北魏覆灭,都怪她?
《杨白花歌辞》唱得再动听,杨白花也不是胡太后唯一的心上人。
元怿(音同忆)是宣武帝元恪的亲弟弟。元诩即位时年幼,元怿被委以“周公辅政”的重任。据《魏书》记载,他“竭力匡辅,以天下为己任”;洛阳博物馆藏有元怿墓志,志文中说他“辅政六年,太平魏室”,百姓称颂。
元怿“仪容美丽,端严若神,风流之盛,独绝当时”,胡太后痴迷他的风姿,逼迫他与自己同房就寝,淫乱纵情,招致天下厌恶。权臣元叉、刘腾等哄骗年仅11岁的元诩,设计杀死元怿,并幽禁胡太后。
朝野之人闻元怿被杀,无不“含悲丧气”,数百胡人以刀划面表示悲戚,贤臣游肇因此愤恨忧郁而亡。而胡太后被幽禁在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长闭,内外断绝,刘腾掌握着钥匙,连皇帝也不能探视。那些年,元叉、刘腾擅权专政,“政事怠惰,纲纪不举”,天下遂乱。
等胡太后铲除权臣,再度临朝,新的宠臣又来了。“容貌壮丽”的郑俨“昼夜禁中,宠爱尤甚”。郑俨又引荐有智谋的徐纥,二人联手把持朝堂内外,时称“徐郑”。李崇的儿子李神轨“颇有将领之气”,也深受宠遇,权倾朝野。宫闱之中,他与郑俨常同时出现,让人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胡太后自知行为不检点,畏惧被宗室憎恨,开始在宫内培植党羽,借故谋害元诩所亲近宠爱之人。元诩逐渐年长,不仅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母亲及其宠臣的秽行更是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他密诏大将军尔朱荣发兵洛阳助自己夺权。郑俨、徐纥恐祸及己,唆使胡太后鸩杀元诩,拥立幼主。得知孝明帝元诩被害,尔朱荣攻入洛阳,胡太后及幼主被沉河溺死,“河阴之变”使北魏遭到毁灭性打击……传统史书将北魏覆灭归罪于胡太后,对此不知有多少人能认同?(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