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历朝历代在洛阳看花赏月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作是情不自禁想给心情找出口,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编者按:写作,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历朝历代在洛阳看花赏月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作是情不自禁想给心情找出口,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没错,《资治通鉴》是史料,唐诗宋词也是。读这些富有韵律的长短句子,我们能看古人看过的月,赏古人赏过的雪,品味“古诗里的洛城四季”。
年前下雪那三天,打开手机微信,满屏雪花飞!发照片的,发视频的,发顺口溜的,让人忍不住联想,要是在唐代东都洛阳也有手机微信,那些大诗人肯定得疯狂刷屏,互相点赞。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是武周时期内史东方虬的《春雪》。
冬末春初,梅花绽放,天降瑞雪,雪花铺天盖地地落下来,落在哪儿,哪儿就好似开出一朵花。那园中的梅枝上,哪一朵是梅花,哪一朵是雪花,诗人简直要把眼看花。
南北朝时期,河南老乡范云写过:“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这“雪如花、花似雪”的比喻,后来被历代诗人反复使用,东方虬便是其一。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在神都洛阳称帝。随后的某年春天,武则天游龙门,现场命群官赋诗,谁先写完赐锦袍一件。东方虬第一个交卷,喜滋滋获赐锦袍。他谢恩完毕,尚未坐好,马屁精宋之问的长诗《龙门应制》完成了。
武则天当即命人念出来听听。“先王定鼎三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听完最后四句,左右大臣心领神会“莫不称善”,东方虬到手的锦袍竟被转赐给了宋之问,这便是文坛知名的“龙门夺袍”。
那天东方虬写的什么诗,史书中并未记载,根据宋之问诗中所述,当天应是雨后。这首《春雪》许是东方虬私下在洛城逛园子时写的,一个人踏雪寻梅,雪花梅花傻傻分不清。
沈佺期与宋之问并称“沈宋”,也擅长写应制诗。一年冬天,武则天召群臣赏雪,沈佺期作《奉和洛阳玩雪应制》,诗曰:“周王甲子旦,汉后德阳宫。洒瑞天庭里,惊春御苑中。氛氲生浩气,飒沓舞回风。宸藻光盈尺,赓歌乐岁丰。”句句华丽典雅,尽显神都气象,不愧也是个马屁精!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天宝年间,洛阳有个诗人叫刘方平,他公元750年应进士试落第,晚年隐居颍、汝之间。刘方平这首《春雪》,写的是某年春天洛城飞雪,最美的雪景偏在洛阳城东。
2025年的第一场雪降临那天,雪花一开始就是“徘徊乱绕空”的样子,仿佛我们期盼了很久的雪,也都急着下凡一般,激动得在风中乱舞。在咱看来,洛阳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哪里的雪都美,为何诗人偏偏只“赞”洛阳城东的雪景?
如果看了清末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的剖析,您就会明白,此诗三、四两句暗含讥讽:因为唐时洛阳城东皆是豪贵宅第,落在豪贵之家的雪,非但不会使人寒冷,反而会被当成花来欣赏,他们围炉赏雪,烹雪煮茶,踏雪寻梅,听雪敲竹,其乐无穷。诗人用了一个“偏”字,可见这里的雪与别处不同。
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
“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洛阳下大雪。这也是春雪,但当时已是农历二月末,这场春雪并不招人待见。
韩愈时任河南令,他写雪,不是单纯描景抒情,也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借机讽刺。这首《辛卯年雪》开头就暗藏了他的态度:寒气早该走了,却滞留不归,该开花的时节,竟降此大雪。
诗的中间部分写大雪之壮观,讽刺天帝阴弄机巧,作威作福。结尾饱含怨讥之意:“生平未曾见,何暇议是非。或云丰年祥,饱食可庶几。善祷吾所慕,谁言寸诚微。”这样的大雪真是平生未见,我也无心评价其中是非。有人说这是丰年的瑞兆,那么百姓温饱就可解决。让我在心中真诚祈祷吧!谁会嫌我的心意微薄呢?
读韩愈的诗,觉得这雪大得可恨!读卢仝的诗,又不禁心疼,因为他实实在在是这场大雪的受害者——我们看他在《苦雪寄退之》中写的这些句子:“天王二月行时令,白银作雪漫天涯。山人门前遍受赐,平地一尺白玉沙。”“山人屋中冻欲死,千树万树飞春花。”“冷絮刀生削峭骨,冷齑斧破慰老牙。病妻烟眼泪滴滴,饥婴哭乳声呶呶。”“柴门没胫昼不扫,黄昏绕树栖寒鸦。唯有河南韩县令,时时醉饱过贫家。”
“白银作雪漫天涯”“平地一尺白玉沙”“千树万树飞春花”,如果只读这几句,会觉得这下雪的场面壮观又美丽,但显然卢仝一家人的日子极难过。河南韩县令指的就是韩愈,韩愈同情卢仝的遭遇,与其多有往来,曾在雪夜带着学生张彻和酒去找卢仝,三人饮酒赋诗,“乘云共至玉皇家”。有朋友相伴,寒冷的日子也添了几分温暖吧?(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