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冬至。冬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民间有说法称“冬至大如年”。对如今的洛阳人来说,冬至意味着吃饺子,团圆,迎来数九寒天。对于唐代洛阳老乡杜甫来说,冬至意味着想家,想家,想家!
后天冬至。
冬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民间有说法称“冬至大如年”。对如今的洛阳人来说,冬至意味着吃饺子,团圆,迎来数九寒天。对于唐代洛阳老乡杜甫来说,冬至意味着想家,想家,想家!
想家:远在剑南思洛阳
安史之乱后,杜甫南下避难,从公元759年冬抵达成都,到公元768年春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四川漂泊约9年。
在成都草堂,他曾度过一段安稳日子,后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发动叛乱,他只好到梓州、阆州(即阆中)一带漂泊,直到公元764年春,才又回到成都。
公元763年春天,听说官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河南、河北,杜甫欣喜若狂,写下“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在诗末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杜甫恨不得马上动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家在东京洛阳,杜甫想回家!
当时因故未能成行,次年,杜甫在成都度过又一个冬至,写下《至后》一诗,开头两句便是:“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此时的杜甫衰老多病,思归心切,“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举杯:冬至阳生春又来
公元765年初夏,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欲从水路返回故乡。在外漂泊多年,杜甫患上风疾及消渴之症等,当年秋天,行至云安,他旧疾发作,只好弃舟登岸,暂作调养。
云安是夔州属县,杜甫在此卧病数月,次年春天顺江而下,来到夔州,再次因病滞留。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等人的帮助下,他得到一份代管公田的差事,可领月俸;一家人又租了果园、农田,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安稳时光。
在夔州期间,杜甫写过两首冬至诗,一首题为《冬至》,感慨“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本应回家团圆,杜甫却年年到冬至这天,都在他乡作客,饱受穷困与愁苦的折磨。
另一首题为《小至》,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一作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引起历代诗评家的关注,从唐、宋到明、清,许多人争论“小至”到底是哪一天:一说是冬至前一天;一说是冬至后一天;一说小至即冬至,甚至有人认为是后人抄错了,把冬抄成了小。对咱来说,还是正文有看头。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杜甫的三首冬至诗,《至后》思乡情浓,《冬至》愁绪深重,唯有《小至》诗风相对祥和,节俗描写细致生动。
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数九寒天的到来,反而预示着春的希望,杜甫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冬至阳生春又来。”
何谓冬至?古籍记载:“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意思为极。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中国白天最短,阳光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最长。
物极必反,从这天起,夜晚一天天变短,白昼一日日加长,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冬至便是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阴气由盛而衰,阳气开始回升。
接着,杜甫用了两个典故,一句道“刺绣五纹添弱线”,何谓添线?
古人会在冬至这天测量日影长度,《荆楚岁时记》载:“冬至日,量日影。……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
又据《唐杂录》云:“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想想看,那时洛阳宫中的女子日日刺绣忙,冬至过后,白昼渐长,她们每天多绣一线,因此“添线”又表示冬至后白昼渐长。
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一天长一线,就是这么来的。
葭灰飞动,回家吃饺子咯
“吹葭六琯动飞灰”中包含第二个典故。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共十二支,阴、阳各六。杜甫这句诗说的是古人预测节气的方法:葭灰占律。
据《后汉书》等介绍“候气之法”,即选在密闭的室内,按方位排列十二个木案,依次放置十二律的律管,长短不一的律管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管内放有葭灰(即芦苇膜烧成的灰),当每个月相对应的节气到来之时,地气上升,律管中的葭灰就会随之飞出。冬至时节,阳气升腾,对应至阳之律——黄钟。
接下来的诗文就容易理解了,杜甫看水岸,望山峦,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自己虽身处异乡,但眼前景物与故乡没什么不同,想家呀,那就饮尽杯中酒,权当回家过节了!
心疼杜甫之余,庆幸如今即便冬至不能回家,视频聊天也能见到亲人;能回家就更好啦,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起喝碗饺子汤!(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