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老城十字街嘈杂热闹,红男绿女游逛在各色小吃摊前。
冬日午后,老城十字街嘈杂热闹,红男绿女游逛在各色小吃摊前。
拐进南大街东边的三复街,热闹仿佛被撇在了身后。老树,老宅,老电线杆,以及蹒跚经过的老人,使洒在这条小巷里的阳光都有了一些岁月斑驳的味道。
得名于“三复白圭”
三复街之所以叫三复街,与“三复白圭”这个典故有关。
《论语·先进》记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南宫适(kuò,同括)。此人字子容,俗称南容,乃“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据说,南容勤奋好学,再三诵读《诗经·大雅·抑》中的几句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圭既是商周时期流行的玉器,也是贵族在朝聘、祭祀、丧葬等重要场合所用的高级礼器。
南容再三揣摩的这几句诗,意思是说,白玉做的圭倘若有瑕疵,多打磨几遍就能变得完美,然而人的言语一旦出错,那就无可挽回了。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不当言论一传十十传百,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不良印象,因之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或致众口铄金,祸及自身。
故而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
孔子觉得这个徒弟踏踏实实,是个值得依靠的有德君子,便牵线搭桥,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
孔子师徒生逢春秋乱世,人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很多聪明人因为说错了话而掉脑袋。南容既然能“三复白圭”,说明他这个人性格稳重,有生存智慧。孔子觉得这样的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和平时代能成国之栋梁,在乱世能独善其身,免遭杀身之祸,侄女跟着他能过安生日子。
得益于河南府文庙
关于三复街街名,还有一种说法:三复街古称三府街,因河南府、同知府、通(判)府这三个府衙都设在此街,故有此名。
洛阳学者孙新建认为,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讹传。他曾撰文纠正:其一,清代河南府衙设在明福王府旧址(今洛阳老城青年宫一带),不在三复街;其二,“同知”不是衙门府署,而是明清官名,相当于知府的副手,“同知府”是其敬称;其三,三复街不过两三百米长,实在看不出三座衙门安置在此地的可能性。
实际上,知府、同知府、通府皆是明清时期的官职名称。通府就是通判,位居知府、同知府之下,主管粮运、水利、征税、狱讼审理等事务,是府衙内的“三把手”,别称“三府”。如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云:“这通判是个三府,所以他一个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会时只拿个晚生帖子。”
可见,“三府衙门”指的是通判衙门。
据文献记载,洛阳三府衙门旧址在今老集附近。不过,三复街古称三府街并非没有来由。相传,三复街旧时有三王府,这三位王爷都是明伊王的后代。
三府街后来改称三复街,应与其临近河南府文庙有关。走到此街东头,向北一拐,便见文庙。
文庙是供奉、祭奠“文圣人”孔子的建筑场所,全国各地皆有。因唐玄宗曾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而文庙又称文宣王庙。
洛阳老城乃金元老城旧地。据《洛阳县志》记载,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经后世多次重修,不仅是河南最大、最壮观的文庙,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
明清时期的河南府文庙坐北朝南,六进院落布局规整,内有大成殿、文昌祠、弟子祠、圣贤祠、泮池等,规模宏大,甚是气派。文官武将路过文庙,皆得落轿下马,以表尊敬。
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除,河南府学停办。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洛阳绅士李馨佛、林东郊等人在文庙创办洛阳首家私立中学——明德中学。两年后,冯玉祥将军改庙前街为文明街。三复街挨着文明街,“三复”意在提醒学子们谨言慎行。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府文庙一度改作文明街小学。而今,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重点保护起来进行修复,不远的将来,或将旧貌换新颜。
比邻于阮籍故居
三复街周边颇多文人故居,如阮籍故居、徐培斋故居等。
阮籍故居在三复街北边的莲市胡同内,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小四合院。汉魏时期,这一带曾是都亭驿所在地。
阮籍乃魏晋文人社团“竹林七贤”成员之一。“竹林七贤”皆是性情中人,愤世嫉俗,洒脱不羁。阮籍亦是直脾气,欣赏谁就正眼相待,黑眼珠朝前,是谓“青睐有加”;讨厌谁就翻个白眼,斜眼相视。
阮籍的母亲下葬时,许多人来吊唁。嵇康傲骨铮铮,不拘礼法,和阮籍性情相投,阮籍见他进门,青眼相看,大老远就迎了上去。嵇康的哥哥嵇喜官位高,名气也大,但此人趋炎附势,阮籍嫌其俗气,翻了个白眼,连招呼也懒得打。
以眼神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直接说出心中看法,可见阮籍也领悟了“三复白圭”的真谛。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京城洛阳时不时就闹政变,流血事件时有发生。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因说话直得罪了小人,被曹魏权臣司马昭公开处死在洛阳街头。
阮籍蔑视封建礼教,不愿说违心话巴结权贵,又怕祸从口出连累家人,索性闭起嘴巴,只用心灵的窗户——眼睛来吐露真心。
《晋书》里说,司马昭召阮籍当官,阮籍没像嵇康那样言辞激烈地拒绝,而是三缄其口,勉强就任;司马昭想和阮籍结亲家,阮籍躺平摆烂,连续几十天喝得烂醉如泥,搞得提亲的人根本没机会开口。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既然世事已不可为,明哲保身也是一种智慧。阮籍活到了五十多岁,在他那个时代也算是善终。在《咏怀诗》中,他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就算不能活得痛快,至少也要活得真实。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活得也很真实,有诗云:“一诺黄金信,三复白圭心。”可他不如阮籍这般知行合一,高调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伐武则天,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历史很长,故事很多。三复街像是一个座右铭,刻在洛阳的文脉里,述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谁读懂谁获益。(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