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介绍刘禹锡,说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又通医学,著有《传信方》。厉害啊!原来,刘禹锡大约17岁便开始学医,后来能给自己及家人治病;家中婴儿病了,从来不用抱出去找大夫!
《辞海》介绍刘禹锡,说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又通医学,著有《传信方》。厉害啊!原来,刘禹锡大约17岁便开始学医,后来能给自己及家人治病;家中婴儿病了,从来不用抱出去找大夫!
儿时多病少年学医
少年刘禹锡有啥不如人的地方吗?
自从祖上迁居洛阳,刘家就世代为官,母亲系出名门,自己又是独子,童年便跟随名僧学诗……要家世有家世,要本事有本事,可他看见身边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子们,就羡慕人家“武健可爱”,“羞己之不如”。
怎么会这样?刘禹锡47岁时在《答道州薛侍郎论方书书》里解释了原因。他说自己儿时多病,常被保姆抱着去医巫家看病,每每“针烙灌饵”,哭泣不止,而那医巫其实并不懂方药医理。
少年刘禹锡希望自己也能“武健可爱”,求人不如求己,大约17岁时,他找到世代从医医术高明的人,借人家的医书,开始钻研医术。他研读《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学了各种医学知识,诊脉、辨识药物不在话下。
自学中医近30年,刘禹锡的医术足以给自己治病;有时候给家里人治病,家人的病也很快就好了;家里有婴儿生病,也从来不需要外出就医。
刘禹锡发现,很多人平时不读医书,一生病就大把花钱治病,倘若遇到庸医,治不好病反而危及性命,便抱怨自己不幸。他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不幸,而是因为不懂医理。更有甚者,仗着年轻力壮,嘲笑别人谈医论道,自夸能吃能喝,用不着药,等哪天真生了病,又去求神拜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刘禹锡得出结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医学知识。
搜集药方编纂医书
疾病磨炼了刘禹锡的心理承受能力,少年时他便知道,克服挫折的方法,就是勇敢面对,积极斗争!
而正因为从小就经受了别人所没有遇到的考验,当遭遇贬谪身处逆境时,他才能够顺利度过艰难的光阴。被贬朗州司马期间,刘禹锡没少写诗发牢骚,抒发了心中郁闷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当时中原士人到了南方往往水土不服,刘禹锡曾在《伤我马词》中以病马自喻:“青菰寒菽非适口,病闻北风犹举首。”好在他懂医,能给自己看病抓药。
刘禹锡不仅能自医,而且能医人。在连州刺史任上,见当地百姓受疾病困扰,他给朋友们写信求方。公元817年前后,好友柳宗元在信中分享了《治霍乱盐汤方》《治疔疮方》《治脚气方》,这都是他在柳州验证有效的方子,刘禹锡拿来救了不少连州百姓。
公元818年,道州刺史薛景晦将他编纂的《古今集验方》十通寄给刘禹锡,表示其志在济世救人。刘禹锡受到激励,加上自己验证过的50余个药方,编成医书《传信方》。
传信,即把真实可信的情况传于后人。刘禹锡为医书取名“传信”,意思就是所录之方均经过检验,确认有效。《传信方》虽已散失,但不少医书收有其中药方,比如公元982年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编撰的《医心方》,其中多个药方出自《传信方》,药方后附有刘禹锡当年记录的真实病例。
看病吃药谨遵医嘱
吃药也是学问!
刘禹锡作有杂文《鉴药》,分享他早年从吃药治病中得到的教训。
彼时,他不知得了什么病,食不甘味,血气不畅,身热如焚。热心人带他去看名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医生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并嘱咐他:“这药有毒,病好了就一定不能再吃,吃过量就会伤和,所以用的剂量要小一些。”
他拿了药回去服食,过了两天就觉得腿部轻松,麻木得到缓解;过了十天奇痒就消失,不用抓搔了;过了一个月,耳清目明,健步如飞,吃嘛嘛香。
这下又来了个“热心人”,对他说:“这药可真神,何不多服一些?使疗效更好!”这“热心人”还分享了一种“常理”:“顾医之态,多啬术以自贵,遗患以要财。”医生嘛,大多会在医术上留一手,借以抬高自己;把病根留下,以便多要钱财。
刘禹锡后来发现自己真是个糊涂人,拘泥于原有的药方而贪图已得的疗效,怀疑医生的至诚而轻信别人胡说,最后竟照那个人的话去做了。等把药再吃五天以后,毒性发作,他全身胀痛,好像疟疾发作一样。多亏那位医生又开了药,终使他转危为安,恢复如初。
不惜自曝糊涂事,刘禹锡只为告诉世人:看病吃药,应谨遵医嘱,不要轻信别人说的啥啥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